DSE通识︱由公民科取代 考试仅需及格 教师感学生减少关注时事
DSE中学文凭试最后一届通识科考试明日(27日,星期四)开考,推行14年的高中通识教育科走入历史。第一届通识科教师黄中伟,见证这一科起跌,在社会争论中推行,终难敌被整顿的结局,随之而来,由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取替。他说:“有啲唔舍得,同埋通识科冇咗都会系有啲遗憾。”
黄中伟说,两科各有优劣,新科大减课时内容,考评只分两级,无疑令师生压力大减,惟感到学生对时事议题的关注度大不如前,学习心态不再积极,由“追求高分”变为“合格就够”,慨叹只能尽力鼓励学习。
“有啲好重要价值,我觉得对中学生嚟讲都系重要,例如对一啲社会议题关注,例如点睇一啲事物,点分析事件,个精神系重要,所以系唔舍得。”
下课钟声一响,黄中伟最后一堂通识课,于2月底终结。那天他如常提醒学生,自修假期注意的地方、科目温习的方法。13年通识教育使命,来到结束一刻,他说或多或少也有一份空虚感,毕竟也执教多年。
黄中伟自第一届通识科推行便开始教授该科,见证昔日新科如何逐步成形。为了吸引学生投入课堂,他会钻研创新教学法,令学生投入课堂。通识科讲求知识博通,多角度思考,他会要求学生角色扮演,以不同持份者身份,就社会议题思辩;又会模拟不同情景,以生动方式教授,师生热烈投入其中,最叫他怀念,最感到好玩。
公民科应试压力低 考试只需及格无评级
两年前开始,公民科逐步取替通识科,黄中伟亦有过渡任教,目前是北角协同中学通识科及公民科主任。他留意到两批学生学习的态度有别,以往通识科每年考核热门新闻议题,学生须关注社会时事,以争取考好成绩,“啲学生高中三年,会好留意社会发生咩事,同埋好想知道背后究竟系点解会发生。”
相对之下,公民科以国情教育主导,聚焦认识国家强项,重背诵抄写。他指该科学生明显对书本外的社会议题、新闻关注较以往通识科学生少。他续指,考试只分及格不及格,题目较少高阶分析题,多选择题及短答题,学生应试比昔日轻松,毋须再花大量心神备试,求学心态由“追求高分”,变成“合格就够”。
“以前通识会搏晒命写,尽量写得好啲,或者引唔同例子;公民科明明见啲好叻嘅同学,‘咦点解你写够两段停笔?明明系8分’,佢就话‘阿sir我应该够合格,所以就停,我只手攰。’”他说明白学生现实考量,也只能继续鼓励他们尽力做好。
通识专题探究报告考究 公民科考察报告选题单一
公民科课时只是通识科一半,又删走独立专题探究报告(IES)。IES横跨学生三年高中生涯,要求考生订立议题,有系统地探究,并撰写一份报告。黄中伟忆述,既要花心力批改,又要辅助学生完成,对教师是一大挑战,“头几年教,有一年有75个学生做IES,个别要辅导,做得唔好,点可以做好啲?系逐个指导,基本上一课后就要补课。”
黄中伟表示,学生在专题研习过程十分考究,要做问卷调查、访问,甚至实地考察;而公民科设有内地考察,撰写专题报告,惟内容以观察为主,毋须太多分析,题材选择亦较窄,“以前通识可以做不同香港议题,做例如环境、科技、体育方面,依家公民科就得中华文化呢个课题做研习,都有机会,但自主度、选择性就会低咗。”
早年通识课堂可讨论敏感议题 公民科较少自由发挥空间
近年教育环境经历巨变,教学加设不同界线。他忆述往时通识科讨论自由度大,更会触及敏感议题,老师有空间与学生讨论,例如“公民抗命”,“早年啲,会探讨公民抗命系咩嚟嘅呢?𠵱啲相对嚟讲其实喺以前嘅年代,以前嘅教科书都会出现。”当然,他指,讨论具争议性的社会议题时,会发现部分学生欠缺基础知识,老师事前须做好准备,引领他们讨论、了解事件背景、起因、经过和不同持份者看法。
公民科课程框架明确,他说,教学自由度有所减少,亦要按照教材教学,“例如同学要学一国两制入面一啲基础涵义、法律条文,系实质一啲硬嘅知识点。”他会举办课余活动,例如常识问答比赛、新闻选举等,补足课堂上未能触及的议题。
我都话畀佢哋听,其实你哋真系接受过通识教育,你哋最明白通识科精神。
任教通识科的13年生涯过去,黄中伟见证这一科风风雨雨,坊间有声音批评教坏小朋友,他反驳说:“我都话畀佢哋(学生)听,其实你哋真系接受过通识教育,你哋最明白通识科精神。”
在通识科最后一堂,他寄语今年的考生,努力应考的同时,亦要坚守通识科的价值,“你哋系最后一届通识嘅考生,唔知你哋系好彩定唔好彩喇,不过都希望你哋持守住通识科所贯彻个价值,凡事要多面向,作出决定之前,应该有全面考虑。”
你哋系最后一届通识嘅考生,唔知你哋系好彩定唔好彩喇,不过都希望你哋持守住通识科所贯彻个价值,凡事要多面向,作出决定之前,应该有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