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加价.拆局|亏蚀申加价仍须行会审批 票价机制与港铁大不同

撰文: 黄伟伦
出版:更新:

五间专营巴士营办商去年向政府申请加价,加幅饱受争议被批“开天杀价”、“狮子开大口”,政府表示会审慎评估,倘加幅过高会建议调低甚至拒绝申请。
事实上,香港运输政策素以公共交通为主,并以铁路为骨干,后者不时被形容为“保铁政策”。现时香港每日平均有过千万人次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出入,票价无疑与民生息息相关。然而,若交通营办商连连亏损,同样影响经营质素,以巴士公司为例,必定影响增加班次的可行性。
现时各项公共交通工具除了港铁有大额盈利,其余大部份营办商如专营巴士、渡轮、电车、小巴等,不时叫苦连天表明承受亏损,然而在现行票价机制下,年赚百亿元的港铁,只要经济数据好便可每年自动加价,毋须额外审批;但其余营办商即使多年亏蚀,反而每次申请加价都须经过重重关卡,虽然政府有必要考虑市民承受能力,但如何兼顾营办商的生存空间,成为一大难题。

五间专营巴士公司申请加价

+5

按过往的立法会文件、调查报告,本港每日约九成出行人次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若按去年12月的运输署数据,日均达1,080万客次。早于1999年的“第三次整体运输研究”,香港便确立了“以铁路为骨干”的运输政策;同样以去年12月数据,港铁车务(连同轻铁及巴士),占公共交通客量近四成半。

各交通工具加价审批程序不同 港铁毋须审批自动加

现时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加价程序各有不同,部份需要行政会议审批,以渡轮为例,专营渡轮(即天星小轮的两条航线)每次加价需行会审批;持牌渡轮(如新渡轮、富裕小轮)的票价,则由运输署按条例审批。的士、专营巴士、电车服务调整票价同样需经行会审批;绿色专线小巴则只需运输署审议。

至于港铁的票价,由1979年地铁公司成立起,便一直“票价自主”,毋须行会审批,当年不时受到诟病;直至2007年两铁合并,方案的其中一项条件是引入“可加可减机制”,要求新成立的港铁公司放弃票价自主权,按照机制每年调整票价,只要票价方程式录得的加减幅度超过1.5%,便会自动调整票价。

可加可减机制方程式:

0.5 x 去年12月份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变动+ 0.5 x 去年第四季运输业名义工资指数变动— 生产力因素(0)— 额外扣减(0.6%)= 票价调整幅度

+3

不过在港铁采用可加可减方程式之前,2002年政府其实已研究设立可加可减机制,聚焦专营巴士及铁路。机制由时任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提出,她曾表示机制可更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经济情况,并提高透明度。但专营巴士实施的方式与港铁有异,前者的方程式只是参考因素之一,政府还会考虑市民负担能力、营办商的服务质素,最终仍要由行会拍板。

政府于2002年,开始研究将当时的九铁公司及地铁公司合并,时任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左)及时任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右)为主要的负责官员。(政府新闻处相片)

过去10年,港铁除了于2020年受疫情影响而亏蚀,其余几乎每年都年赚百亿元;同时,受惠于可加可减机制,除了于疫情期间冻价及首度减价,其余7年中,有6年都自动加价,加幅最高达5.4%。

巴士蚀钱加价需审批 港铁年赚百亿元自动加价

反观专营巴士,过去两年除了九巴于疫下获政府补贴下仍然获利,其余都面对亏蚀,然而却未如港铁般加价自如;即使获批加价,加幅亦未必如预期,甚至如龙运般于2021年被拒绝加价。同样地,承受严重亏蚀的天星小轮,亦在政府审批下,调低加价幅度。

诚然,疫情下全港经济受重挫,市民承受不少压力;但部份交通工具营办商的亏蚀情况,早于疫情前已出现,例如城巴(专营权一)及新巴,于2017/18年便开始蚀钱。纵使加价未必是唯一解决方法,却并非完全无理,关键在于如何兼顾市民负担能力,以及营办商财政情况。

新巴城巴过往的营运情况

有业界人士叹,由于过往加价一直受到限制,令到个别巴士路线即使“顶闸”满客,但仍然有亏蚀,以城巴10号线为例,载客率可达九成,原本成人索价4.2元,虽然加2元后加幅近五成,但按现时收费,随时“开一班蚀一班”;部份E线加价后,亦只是“蚀少啲”。

疫情下五间专营巴士公司的营运情况(立法会文件)

港铁靠物业 减票价仍赚百亿元

巴士票价问题并非个别交通工具问题,更与其他公共交通,尤其港铁息息相关。虽然港铁年赚百亿元,但其盈利很大程度来自地产物业项目,车务却由2019年起亏损,2022年蚀47亿元。受惠于“铁路加物业”发展模式,港铁于2021年破天荒减价,再加上疫情夹击,车务大蚀42亿元,却仍可依靠地产项目收入,总利润达约96亿元。

然而,除了港铁,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未能从地产发展牟利,却要与港铁竞争。港铁减价后仍然盈利,但其他工具加价后,港铁的优势就更明显,例如南区过往曾为城巴的“业务重镇”,由2016年底需与南港岛线竞争,然而如确实加价2元,以黄竹坑往铜锣湾的72A线为例,票价便达7.5元,若以相同目的地比较,届时港铁成人八达通票价比城巴便宜0.5元。

前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曾批评可加可减机制。(资料图片)

巴士跟港铁可加可减机制或年年加价

因应加价限制,近期专营巴士公司提出,采用贴近港铁的可加可减机制,按数据自动调整票价。但此举是否最佳方法?前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在其著作谈论可加可减机制时便提到:

时任政府方面,取消了票价自主权表面上似有所交代,可是换到的却是完全‘失控’的方程式直接驱动机制,失去酌情余地,港铁实际上更完全自主,依协议不能不加价,何其讽刺啊!
前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

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主席陈恒镔亦表示,现时专营巴士加价仍有行会把关,但假如采用类似港铁的方式,虽然经营会更稳健,但可能会年年加价,认为社会需要多加讨论及考虑。

巴士加价问题并非单一运输议题,涉及更多深层次的公共交通政策问题,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于3月17日讨论是次加价,还看各部门、议员、营办商是否有妙药解救。

巴士公司加价幅度是多少?

各专营巴士公司去年向政府申请加价,据政府披露,九巴加幅达9.5%,城巴新巴划一加两元,部份路线申请加价50%,详情按此

新车费何时生效?

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将审批加幅,当局指如果加幅过高,政府会建议调低加价幅度甚或拒绝申请,暂未有加价生效日期,详情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