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氏症肠病数目增7倍 或与食物添加剂有关 中大获资助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首次获美国慈善基金资助1,400万元,伙拍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及内地多个科研中心,进行为期3年名为“东半球炎症性肠病肠道微生物群”(下称ENIGMA 研究)的研究项目,找出炎症性肠病与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及饮食习惯之间的关连。
炎症性肠病属非传染性、慢性发炎的肠道疾病,分为溃疡性肠炎及克隆氏症两方面。克隆氏症的患者会由口腔至肛门影响整条消化道,任何位置都有机会发炎、溃烂,甚至出血,严重者会出现穿肠,引致败血症及腹膜炎等并发症,有近2成半人5年内需接受肠道切除手术。此外,亦会引致肠道以外的症状如关节疼痛、脚部溃烂及眼角膜发炎等。
克隆氏症年轻化 患者数目增七倍
本身是肠胃科专科医生的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指出,过去20年克隆氏症在香港有年轻化趋势,“愈年轻严重性愈大,因病菌更加活跃。”根据调查,1995年全港每10万人约有0.2个克隆氏症患者,直至2014年上升7倍至1.5名,其中20至30岁的年轻人占总约7成。他续指相对基因因素,环境因素更有可能增加患克隆氏症的风险,例如食物添加剂、抗生素等容易影响肠道。
今次中大有份做的研究,主要是找出克隆氏症的致病原理。中大早前获发纽约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资助1,400万元,是首个拿到该拨款的亚洲研究团体。研究将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及内地多个科研中心,跨地域研究,当中会在本港邀请100个患者和健康市民,内地亦会招募参加者。研究目标是找出饮食和肠道微生物与病症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根治和预防方法。
今年38岁的陈先生(化名)忆述1997年开始发现大便有血,“本身以为是痔疮,掉以轻心。”但2005年始出现发烧、脚腕肿胀等情况,医生一度断症为溃疡性结肠炎,期间曾接受灌肠疗程及看中医,“一日可以要去20几次厕所,灌好多水但一滴大便都冇。”最后2007年才确诊为克隆氏症,进行切除肠道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