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共治计划|政府曾推类似计划惟参加者少 专员:涉多因素
政府自2017年开始制订“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上周一(19日)终正式出炉,当中包括会推出为期三年的慢性病共治计划。翻查资料,深水埗地区康健中心亦曾推出类似计划,基层医疗健康专员彭飞舟回应时承认,参与计划的市民不多,但认为此或涉多项因素,不同意是代表市民不想参与相关计划。
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亦会推出“一人一家庭医生”概念,彭飞舟表示,未来有意向加强家庭医生的培训计划,当中包括设立两级制,分开基本训练及专科训练,如医生选择参与专科训练将可以参与更多政府的资助计划。
医学会会长郑志文认为,现时加入成为《基层医疗指南》提供服务者约有2,600名医生,认为主要是其宣传问题令到参加人数不多。他又指,仍要看其慢性病共治计划细节才可以估计会否吸引到更多医生加入《基层医疗名册》,但自己则建议可参考流感针的资助计划形式。
政府目标于明年年中,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计划,由策略采购统筹处采购服务,资助45岁或以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到家庭医生管理健康等私营医疗服务界别,诊断和管理慢性疾病。翻查资料,上任政府亦曾在去年底于深水埗地区康健中心推出类似计划,为初次确诊糖尿病或高血压的康健中心会员透过地区互联网医生提供受资助的医疗服务,以进一步协助巿民加强慢性疾病的管理,从而分担公营医疗系统的压力。
彭飞舟回应时承认,参与该计划的市民不多,但认为该计划只是测试形式,认为参与度不高或涉多项因素,如参与计划的程序,市民要自行到不同地点验血及看医生,故不同意计划参与度低,等如表市民不想参与相关计划。他又指,未来会探讨如何简化计划,以方便市民参加,但如何改善则仍在计划中。
至于资助额方面,政府早前曾表示期望可以资助一半医疗费以吸引市民参加。彭飞舟表示,实际的资助的形式及金额要再与业界相讨,包括是否一次过每工龄助特定金额及会否规定家庭医生要提供多少次诊症等。有人忧虑有资助服务后家庭医生的会诊费或会加价,彭飞舟认为,此要视乎策略采购统筹处会如何买服务。
被问到为何不资助所有医疗费,彭飞舟认为,市民亦有责任投资管理自己的健康,“全部资助系咪一定好呢?我都有少少怀疑。”他又指,当局未来亦会设社群药物名册,透过加大购买力减低药物价钱,惟相关计划未必可以与慢性疾病共治计划共同推行。
私家医生要参与慢性疾病共治计划必须加入《基层医疗名册》,彭飞舟表示,本港有约15,000名医生,当中有5,000至6,000名医生正提供基层医疗服务,相信会有约2,600名医生加入名册。不过,翻查资料,现时葵青地区康健中心仅有45个医生加入慢性疾病计划咨询及诊症,他表示在推出慢性疾病共治计划后,估计在金钱资助下会吸引到医生参与,“初头可能好抗拒,但当佢习惯咗就会觉得都唔系好困难。”
他又指,现时政府对于私家医生如何看诊的理解不多,故会透过采购服务时了解私家医生对慢性疾病共治计划看法,但强调会监管私家医生提供服务的情况,如为病人准时抽一次血等。他表示,未来有意向加强与家庭医学专科合作,设立更多家庭医生的培训计划,当中包括设立两级制,分开基本训练及专科训练,如医生选择参与专科训练可以有参与更多政府的资助计划。
医学会会长郑志文认为,现时加入成为《基层医疗指南》提供服务者约有2,600名医生,认为主要是其宣传问题令到参加人数不多。他又指,仍要看其慢性病共治计划细节才可以估计会否吸引到更多医生加入《基层医疗名册》,但自己则建议可参考流感针的资助计划形式。
家庭医生林永和表示,一定会加入计划,但自己亦有听到有医生认为平时已十分忙碌故未必加入《基层医疗名册》。他指,自己看症亦有发现不少慢性病前期患者,惟最后仅会有一半患者决定留在私营医疗看症,其余则转投医管局求诊,故认为资助计划要令市民认为私营医疗看症亦是“平、靓、正”,才可吸引到市民。
社群组织协会干事连玮翘则认为,现时慢性病共治计划的定位尴尬,“有中央肥胖、大机会有糖尿病但唔关心自己健康嘅人唔做,果个周身病一有咩事就去急症室嘅人又唔做”,反而去资助一些有经济能力及关心自己健康的市民。他续指,基层医疗健康蓝图应加强其贫穷面向,加强找一些慢性病风险的人士,以管理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