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回收│公屋厨余回收计划曾煞停 参加者叹刚成习惯又重回原点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厨余回收系列三之二:公屋试行过来人经验】政府并非首次在屋邨回收厨余,早年曾挑选14条屋邨作为试点,包括聘请回收商落邨回收,以及在邨内利用微生物转化成堆肥,推行19个月期间,平均每日回收1.6公吨厨余,惟最终因成本、住户反应等因素而终止。
有当年参与计划的居民叹说,原已建立分类及回收厨余习惯,无奈计划突然煞停,只能变回垃圾处理;亦有居民期盼新厨余机可尽快进驻,他日推行垃圾征费也可减省费用。

厨余回收系列报道:

房屋署2012年底起曾在14条屋邨试验厨余回收,仅邀请近八成住户参与,最后只有3,198个住户(占获邀住户的6.2%)响应。在推行的19个月中,参与住户提供599公吨厨余,即平均每日每户提供0.58公斤。《审计报告》指,房署最终因成本效益、工作量、住户反应、厨余回收商的处理能力等因素而终止回收

厨余回收试验曾终止 居民叹建立习惯又中断

唯一采取邨内回收的蓝田邨,收集的厨余就地利用微生物,经发酵转化成堆肥,供屋邨社区园圃使用,但当年只有90个住户(占3%)参与 。参与者之一的冯太忆述,当年因希望为下一代树立榜样而参与,一家人成功建立回收习惯,但碍于空间及成本问题,即使其他街坊有意回收,因名额有限而未能参与。计划突然煞停,找不到其他途径回收,厨余又变回垃圾,对于小朋友问及“点解又唔洗留(厨余)嘅?” 她也感到无奈,“以前攞落楼下就处理到,起码干净简单啲,(依家)就算出面有收集,但要点样收?如果只有几家人(回收),人哋都唔会特登嚟收。”

今年政府卷土重来,10月起陆续在五个公共屋邨推行厨余收集试验计划,设置厨余机回收,但蓝田邨不在名单上。当年另一参加者林太表示,知悉区内朋友居住的彩德邨已安装,倘特意带厨余去回收,既不方便,亦担心运送过程产生异味,期望新机尽快推展至其居住的屋邨,他日推行垃圾征费,分类回收也可减省费用。

回收商形容试验好成功 不认为居民参与度低

即使是其余13条屋邨采取的邨外回收方案,即聘请回收商由屋邨收集和运送厨余到元朗私营厨余处理工场,将厨余循环再造成鱼粮,同样未能延续。当时的回收商黄旭进形容,试验计划好成功,回收量环比上升,有长者乐见厨余有回收渠道,部分屋邨提供的回收桶更不敷应用,当计划进展理想时,却被终止,他对此感无奈又失望。随著政府成立公营厨余厂,他认为私营工场难有生存空间。

连翠邨厨余机“试水温” 环保署指疫情打击回收率

此外,环保署去年底起先行在柴湾连翠邨“试水温”,以智能回收桶收集家居厨余,但只有59户(约20%)登记参与。四个月的厨余总回收量约1.2公吨,平均每日约11公斤。环保署解释,因应第五波疫情,居民参与率及回收率受到一定影响,加上并非连接到“绿绿赏”智能积分奖赏计划,故参与诱因相对较低。

香港有机资源中心总监黄焕忠指出,早期的厨余回收计划证明中央收集处理较理想,但因没有垃圾征费,市民属义务参与,当时亦没有公营厨余厂,故任何回收计划均无法长远推行。他认为,改用智能厨余回收桶,较干净及可利用云端管理和统计,回收有积分奖赏,日后推行垃圾征费后,相信回收的经济诱因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