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症状|香港出现首宗输入病例 病征、传播途径及港府应变一览
“猴痘”(Monkeypox)曾在全球多个国家爆发,消息指,香港今(6日)录得一宗输入个案。《香港01》整合猴痘相关资讯、港府应变方案及疫苗采购及接种情况,一文了解兼预防猴痘。
“猴痘”感染个案近月于欧洲及北美等多个国家急增,世卫已于7月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港亦高度戒备,于6月已将猴痘列为法定须呈报的传染病,并为应对猴痘制订“准备及应变计划”,一旦本港出现猴痘个案甚至爆发时,可以按风险评估及对社会健康影响,立即启动“戒备、严重或紧急”机制。
截至本月2日止,本港并无发现人类感染猴痘病毒确诊个案,港府指将循“尽早发现、隔离和治疗”三大方向,预防猴痘。
卫生防护中心已加强抵港旅客和本地社区人士监测,港府亦表明,已预留设施供确诊个案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检疫,亦已加强猴痘的实验室监测工作,及检视公立医院应对猴痘病人的准备工作,另正与疫苗药厂进行最后商讨,盼于今月内引进首批疫苗。
“猴痘”症状及传播途径: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在感染猴痘后的首数天出现发烧、剧烈头痛、肌肉痛和淋巴结肿大。在发烧后约1至3天,口腔内会出现溃疡,身体其它部位会出现皮疹。病征一般持续14至21天,患者通常会自行痊愈。在过去的猴痘爆发中,患者的死亡率介乎1-10%。
当人与受感染的动物、受感染的人、或受污染的物件接触,便可能受感染。人类如果被野生动物咬伤或抓伤,或直接接触其体液,都可能会受感染。长期面对面接触引致的飞沫传播,或直接的体液接触 (例如透过性接触),亦可能令病毒人传人。
卫生防护中心指示全港医生呈报怀疑猴痘个案准则:
须符合临床和流行病学两大因素。
1/ 临床因素:出现非典型症状包括无法解释的生殖器、肛门生殖器或口腔病变(例如溃疡、结节)或直肠炎;或全身症状,包括发烧、淋巴结肿大及肌痛等。
2/流行病学因素:患者要在发病21日内曾到过猴痘流行国家,包括喀麦隆、刚果民主共和国及尼日利亚等;或者曾到过非猴痘流行国家,如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及德国等,而与出现类似皮疹或确诊猴痘的人士接触过,或定期有男男亲密接触人士。如病人在病发21日曾接触死亡或活生的野生动物,或非洲猴痘流行国家的动物,又或曾使用由相关物种制成的面霜、乳液、粉末等,亦符合流行病学因素。
▼张竹君今年5月向私家医生发出以“警惕猴痘”为题的信件▼
治疗方案:
-前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于今年6月曾以书面回复指,支援治疗是治疗猴痘的主要方法,包括确保患者补充足够水分及营养,以及治疗任何继发性细菌感染。大部分个案在支援治疗下均会康复。病人若在接受支援治疗后病情仍然转差,则可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惟该情况并不常见。在对猴痘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当中,西多福韦已在香港注册,并一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其他病毒感染。卫生署得悉有天花疫苗获海外药物监管机构许可用于预防猴痘感染,正积极向相关药厂查询有关疫苗的供应情况。
疫苗采购及接种:
-今届港府于本月2日表明,正与疫苗药厂进行最后商讨,盼本月内可引进首批针对猴痘的疫苗。
-世卫表示现阶段不建议大规模接种猴痘疫苗,但建议为高暴露风险人士,包括男男性接触者,作第一级预防疫苗接种,即暴露前预防性接种。卫生防护中心辖下的联合科学委员会早前发表猴痘疫苗暂拟共识建议,中心计划当录得猴痘传播情况时,会为确诊个案的密切接触者安排自愿性质的猴痘疫苗接种,以防止病发,以及为高暴露风险的人士,包括负责照顾猴痘病人的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照顾动物人员,以及其他社区高风险群组等,安排暴露前预防性接种。
今年1月至9月1日,部分受影响的国家及地区包括:
世卫共接获102个国家或地区呈报合共51,163宗实验室确诊猴痘病例,包括17宗死亡个案。
全球最多猴痘病例国家/地区十大(共占全球报告病例的87.8%):
1/ 美国 (18303宗)
2/西班牙 (6543宗)
3/巴西 (4876宗)
4/ 法国 (3558宗)
5/德国 (3480宗)
6/英国 (3413宗)
7/秘鲁 (1496宗)
8/加拿大 (1228宗)
9/荷兰 (1166宗)
10/葡萄牙 (846宗)
上述资料来源:卫生防护中心猴痘专页、立法会书面回复文件、政府新闻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