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会区|推手凌嘉勤:社区营造首纳政策 免重蹈悲情城市覆辙

撰文: 林颖娴
出版:更新:

去年的《施政报告》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主力推手之一的港深合作策略规划顾问、规划署前署长凌嘉勤,今日(30日)在规划师学会举办的网上研讨会提到,将会采取“政府主导、社区营造”模式发展北部都会区,是首次将社区营造加入政策文件,以避免重蹈以往“发展主导”致天水围和东涌规划失败的覆辙。

▼2021年《施政报告》发展新界北▼

+25

凌嘉勤表示,政府过去一直以“发展导向”规划新市区,最终与社区及市民期望造成极大落差,包括形成封闭式社区、垄断式商场文化、内地衰败及悲情城市,“屏风楼”等亦严重破坏环境,形容香港的社区规划“似有还无”,批评在有关规划上,至今仍欠缺机制、政策、持续性和资源等。

规划署前署长凌嘉勤。(资料图片 / 李泽彤摄)

早年有“悲情城市”之称的天水围和东涌两个在90年代兴建的新市镇,带来了社会和社区问题,他强调在发展北部都会区时,应汲取有关经验,及早制订社区支援计划,不能再漠视对弱势社群的关怀、照顾和支援,强“要坚持实现社区共融。”

作为北部都会区推手的他提到,该区的发展策略方向之一,是要建设宜居、宜业及可持续发展社区,并会采取“政府主导、社区营造”的操作模式,形容是首次将社区营造加入政策文件,加强公众参与的过程,并协调各类政府、机构及社区设施的规划、设计及管理。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中建议,政府收回约700公顷的私人湿地和鱼塘,形成约2,000公顷的湿地保育系统。(《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截图)

对于如何融合市民的不同声音,他坦言社会很复杂,各人都有不同的利益考虑,不能假设要发展的地方是“天堂”,故在规划、咨询前,应厘清的有关社区的权力关系(power dynamics),以化解当中的冲突,但形容过程可能会很痛苦。

他又提到,政府要预期到人口会膨胀,故要事先规划,不应待人口急升后才开始计划发展,故应“适当超前”在北都区的合适地点,规划重要的区域和全港设施。

▼三个湿地保育公园选址▼

+2

去年的《施政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计划包括收回约700公顷私人湿地和鱼塘设立多功能湿地保育公园,凌嘉勤负责协助政府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被视为是重要推手之一。他早前回应质疑时强调,北部都会区和明日大屿同步发展,才能令本港有足够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