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会区|WWF倡扩后海湾湿地 覆盖3拟建湿地公园作整体规划
政府提出设立“北部都会区”,估计收回约700公顷私人拥有的湿地和鱼塘,增设三个占地合共1,220公顷的湿地保育公园。环保团体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WWF)今日撰文提出,政府应扩展目前的后海湾湿地拉姆萨尔湿地边界,以覆盖三个建议兴建的湿地保育公园、香港湿地公园及其扩展部分、尖鼻咀海岸保护公园等;并建议扩展后的湿地,可采用“南基围,北鱼塘”的发展策略。
WWF强调,扩展拉姆萨尔湿地可将所有湿地生态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规划,制定全面的管理政策,根据不同生境特点善加利用。
▼三个湿地保育公园选址▼
▼全文▼
扩展拉姆萨尔湿地 落实对后海湾湿地的全面规划
应对全球湿地的严重退化,1971年2月2日,18个缔约国在伊朗的拉姆萨尔(Ramsar)签订了一份国际公约,为保护湿地生态开启了重要篇章,而这份对湿地保育极为重要的公约也被称为“拉姆萨尔公约”。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2月2日也被订立为“世界湿地日”,直至今日,公约已有172个缔约国,“拉姆塞尔湿地”达到2,435个,总面积超过2.5亿公顷。
香港的米埔内后海湾湿地于1995年被正式列为“拉姆萨尔湿地”,面积约1,500公顷,拥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亦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中的重要湿地,为数以万计的迁飞水鸟提供越冬地及中途停歇地。为妥善管理这片重要湿地,香港政府制定了《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管理计划》,将拉姆萨尔湿地内的不同的区域及生境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分区,这是拉姆萨尔湿地管理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每个区域被赋予管理及护理重点,而确保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提升湿地的生态价值。
正因如此,在回应《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中的积极保育政策的重点行动方向时,我们向政府提出扩展目前的拉姆萨尔湿地边界,以覆盖三个建议兴建的湿地保育公园、香港湿地公园及其扩展部分、尖鼻咀/流浮山/白泥海岸保护公园和海滨长廊以及塱原自然生态公园,创建一个沿后海湾海岸的湿地景观。这将有利于政府更好地推行《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展示对后海湾湿地保育的决心。
扩展拉姆萨尔湿地不仅可以将所有湿地生态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规划,制定全面的管理政策,根据不同生境特点善加利用,更可以在本地、国家及国际层面上,反应特区政府对湿地保育的承诺。
《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管理计划》中将整片湿地划分为核心区、生物多样性管理区、 资源善用区和私人土地区。对于扩展后的拉姆萨尔湿地范围,WWF初步辨识了一些可以作为新“生物多样性管理区”的区域(如图)。划定生物多样性管理区的目的就是以积极的保育管理措施和行动,为水鸟等野生生物提供庇护所,并且兼顾相关的环境教育及培训工作。我们还希望进一步与相关持份者沟通,对“资源善用区”进行进一步规划,平衡发展与保育工作,提升整个后海湾湿地系统的气候变化适应性。
近期关于南生围及甩洲一带的发展上诉申请引起了各方热议,更凸显出政府应掌握主导权,提早进行整体规划部署的重要性。WWF在扩展拉姆萨尔湿地建议中提出了“南基围,北鱼塘”的发展策略。由于基围的生物多样性比鱼塘高,我们建议复修位于甩洲、南生围、丰乐围和尖鼻咀的鱼塘成为基围,并采取综合管理策略。另一方面,保留位于东北面的鱼塘作鱼塘养殖,令基围和鱼塘系统可以相辅相成,为水鸟等野生生物提供多样的生境。
除了备受关注的候鸟,水獭亦是后海湾湿地的重要保育对象,牠们只于内后海湾出没,属濒危品种。扩展拉姆萨尔湿地范围,有利于创建一个“水獭生态走廊”,方便欧亚水獭(Lutra lutra)在内后海湾活动。
今年的“世界湿地日”以“守护人类与自然的湿地行动”(Wetlands Action for People & Nature)为主题,突出为湿地保育付诸行动的重要性,更强调了人与湿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希望政府可以落实更进取的政策,不让湿地保育成为纸上谈兵。
撰文: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米埔保护区及迁飞路线保育项目总监 文贤继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