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力抗变种病毒 第四针防抗体下跌

撰文: 01医务所
出版:更新:

终于迎来稍稍放宽防疫措施日子,不少市民似松了口气。这边乐观了,那边又好像为著打针没完没了,究竟第四针应不应该接种?之后再有第五针?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

首先从两年多前开始出现新冠病毒时说起,当时病毒迅速在各国蔓延,大家都被吓措手不及。专家开始研发疫苗,希望遏阻病毒扩散。事与愿违,研究出对付Delta类型新冠病毒。证实两针可以有效预防感染或重症;那边箱,病毒经过多番人传人后,已变种为Omicron。

专家唯有改变策略,探究原来的疫苗是否仍然有效,或是疫苗产生的抗体会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减少。研究发现当接种两针六个月后,复必泰疫苗有效率由90% 降至70%,但仍然可减低由Omicron 引至入院或重症风险。为著保持抗体处于高水平,专家建议接种第三针,促使抗体水平上升,加强预防病毒及防重症的效果。不过,随著Omicron,成为今日病毒主流种类,究竟原先针对Delta 种类的疫苗可不可以长时间有效对抗Omicron,仍需要深入了解。

正面消息是有药厂正积极研发针对Omicron的疫苗,预计今年年底应该可以推出应用。然而,在新疫苗面世前,是否有需要利用现有的疫苗继续保持高抗体的水平,这便是接种第四针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根据本港于第五波疫情经验,现时政府建议让六十岁或以上人士先打第四针,减低重症及死亡率。事实上在外国,有些政府已鼓励全民接种第四针。

至于副作用,第四针不会特别与之前三针不同,如果有疑虑,亦可以先向医生查询。或许会有人问,会否之后再需要打第五针,打过不停?

将来会有针对Omicron的疫苗出现,防疫的策略亦会转为针对性的接种疫苗,故打第四针应该只会是过渡做法,也许如流感一样,当新冠病毒成为风气土病,每年接种疫苗是需要考虑的选择之一。

最近市面有自行测试体内抗体水平的试剂,现时未有任何研究数据显示何种水平属于完全没有预防效果,自行测试后可以应对的空间也不大,暂时并不鼓励自行测试。现时这类试剂一般用作临床硏究。

尽管打完一针又一针,可理解为积极应对的策略,让抗体水平持续在相对高的水平,但其实也是今日我们处身新冠病毒环境的无可奈何。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