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精神健康|小学推小息自选活动、线上谈心 助学生交朋友减压

撰文: 邓颖琳
出版:更新:

医管局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门诊新症预约,每年平均轮候人数破一万,2020/21年紧急个案(即出现暴力行为、幻觉、高危被虐甚至自残自杀)同比升26%至447宗,比起2018/19年度,即反修例运动及疫情前大增六成。
为本港逾20间小学提供驻校社工服务的大埔浸信会社会服务处,2020/21学年录得约1860宗求助或咨询个案,为过去三年最高;而本学年首月已录161宗新个案,比去年增八成,亦较2018/19学年(即疫情及社会运动前)大增七成。
本港学界受世纪疫症影响停课多时,各校为追赶进度而努力,而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学,却在紧追学业成绩的同时,尽力推行多项措施,包括购入Switch电子游戏机、安排多个小息活动,希望为学童减压,建立正常社交生活及鼓励多元发展。

延伸阅读:

学童精神健康|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年增逾万新症 疫下紧急个案升

学童精神健康|驻校社工机构:去年求助破3年新高 开学求助升8成

学童精神健康|心理学家:多四至六岁学童求助 吁家长要正面说话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学校长陈宝玲指出,疫情下市民多留家避疫,父母及小朋友均面对心理及情绪压力,“张力大咗、磨擦大咗,又无正常社交关系,小朋友成长的确好大压力,都会担心返到学校嘅情况”。

“除咗学业以外,身心健康都好重要”

她强调该校重视价值教育及成长支援,“除咗学业以外,身心健康都好重要”,故即使小学暂时只能半天面授,该校亦保留成长教育课,另安排学生在20分钟小息分批在校内活动,参加老师举办的学科游戏、运动项目等,另附以线上分享及交流时间,希望尽量协助学生减压及建立正常社交生活。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学在疫情下,仍然以分流方式。安排多个小息活动,希望为学童减压,建立正常社交生活及鼓励多元发展。

每日自选小息活动 动静皆宜

陈宝玲形容,长期停课令小朋友缺乏正常社交生活,学校除了维持传统学习,亦希望学生有开心校园生活,故以旧活动为蓝本,推出疫下特别安排,每日20分钟小息定名为“快乐休息”,在避免过多学生聚集或跨级相处的前题下,学生可按学校时间表自选小息活动“放电”,如到操场参与呼拉圈、打篮球等运动,亦可选择去图书馆或电脑室。

为分流学生,不同学科老师亦会在不同楼层课室预备活动或游戏,小朋友自选参与。全校周一、周三及周五以英文为课外沟通语言,周二及周四则以普通话为主,外籍老师亦会在校内走动,与小朋友玩游戏及讲故事。

走廊设Switch 体感游戏助学生维持运动兴趣

另外,学校去年向优质教育基金申请,购入六部Switch电子游戏机及大电视,放在每层走廊,供学童在小息时玩体感游戏,如跳舞或射箭等,“希望疫症有限度环境下,都可以有运动嘅机会。”

Switch系疫情初期,2020年就向优质教育基金申请嘅,睇到疫症会有做运动限制,我哋都系捉小朋友钟意打机心理,虽然打机可能影响视力或身心成长,唔可以过量,但系呢个媒介可以吸引到小朋友做运动,而且无场地限制,打破空间限制,做下运动!
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学校长陈宝玲

网上设班级经营活动 同班同学分享日常生活

除了小息活动提供多元选择之外,该校今年以“关爱”为年度主题,每周举行一次线上周会或班级经营课,前者分享正面故事,后者供学童分享日常生活,希望加强小朋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同时建立师生关系,“小朋友加强同班主任沟通,同班同学可以互相支持。”

半天面授仍保留德育课 教认识情绪、适时求助

课堂亦有保留德育成长教育内容,以及每周五保留实体多元智能课,提供体艺、STEAM或环境教育等范畴活动,让学生有学科知识以外的发展。陈宝玲又称,“知道疫症会有影响”,故去年起设情绪课,疫症以来亦坚持每周一堂德育课,教学生认识情绪、学习面对及解决情绪困难。

设家长工作坊 供父母减压及分享育儿心德

家长方面,该校除了邀间机构分享亲子相处贴士、网课护眼医健资讯等,去年加设校长聊天室,供校长聆听及了解家长育儿困难、对学校期望等,另设家长工作坊,让家长间互相认识,“等父母之间得到彼此支持。”

她直言,疫下课时缩短,老师在维持教学进度下要推行活动存在一定困难,“有限嘅上午课时,真系唔容易”,惟不少老师都反映,“小朋友唔保持身心平衡,课堂都坐唔定”,她特别感谢教学团队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