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精神健康|年增逾万儿童青少年新症 非紧急首诊平均等5年多

撰文: 钟丽霞
出版:更新:

小朋友要赢在起跑线,面对家长过高的期望,加上沈重的学业压力,与疫情持续影响正常学习,随时年纪轻轻已压力爆煲。医管局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专科门诊过去5个年度的新症预约每年逾万宗,当中约一成个案属紧急的第一及第二优先类别,轮候时间最短只需一星期,但余下大量非紧急的例行类别个案,即使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求诊者减少,平均轮候中位数亦达64星期(5年4个月)。

延伸阅读:

学童精神健康|驻校社工机构:去年求助破3年新高 开学求助升8成

学童精神健康|心理学家:多四至六岁学童求助 吁家长要正面说话

学童精神健康|小学推小息自选活动、线上谈心 助学生交朋友减压

医管局求诊数字显示,去年疫情下,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有11069宗新症,为3个年度的新低,相信与疫情影响求诊有关,但当中447宗为最紧急的第一类别,个案数字较2017/18年度的239宗急升近一倍。

ADHD、自闭症求诊个案占约七成

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求诊数字高踞不下,葵涌医院精神科顾问医生邓振鹏表示,近年的求诊者以专注力失调及过度活跃症(ADHD)、自闭症及情绪问题等为主,其中ADHD及自闭症分别占四及三成,而情绪困扰求诊者以抑郁及焦虑占多。他估计新症个案多或与家长、学校及大众对相关精神科疾病认识提高,能更敏锐识察觉到症状,家长亦较愿意带小朋友接受评估或求诊。

疫情下难适应网课致学童有情绪困扰

受疫情影响,学校的授课模式“变来变去”,停课、网课、半日课到恢复全日课堂,令不少学童难以适应,不但影响学习,情绪亦受牵连。邓振鹏指出疫情令旧症患者未必能如期覆诊,病情容易出现反复,加上学习模式改变,均会影响情绪,“有啲小朋友对网课会有适应困难,有啲学习疏懒咗,复课追唔上进度就会有压力,亦有啲小朋友因为家长WFH,大家冲突多咗,都有机会令病情转差。”

唔乖VS专注力不足家长辨识有法

家长管教难,小朋友究竟是“唔乖”、外向好动,抑或是其他问题,有时难以判断,但原来是有迹可寻。邓振鹏举例,小朋友患上ADHD与“唔乖”最大分别在于调节个人行为上,“外向好动嘅小朋友能收能放,去到需要安静嘅地方好似上堂、去教会,佢哋可以安静。ADHD小朋友就调节上出问题,好心急冲动,控制唔到行为,影响埋学习甚至自理能力。”

至于家长需关注的自闭症警号,邓振鹏指出包括小朋友少与人有眼神接触、不合群、自我封闭、偏执行为、社交能力落后于同龄儿童等。还有一项较易被家长忽略的非典型症状,“个小朋友会好主动、好积极咁去交朋友,好唔恰当咁表现得同人好熟,同佢嘅年纪完全唔相配,(小朋友)好封闭同好主动都可以系病征。”

家长掌握管教技巧“赢在起跑线”

“紧张大师型”家长容易误当子女的行为问题是精神困扰,以往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门诊亦有类似转介个案,邓振鹏寄语家长要掌握管教技巧,“先系赢在起跑线”,他建议家长要认识子女的优点,不要只关注学习表现,“家长期望太高、太紧张,其实未必适合孩子发展阶段,就容易出现落差。”他亦建议家长不需过度保护,应自小引导子女学习提升抗逆能力。

情绪问题也是小朋友常见的精神科求诊原因,邓振鹏提醒家长要注意“唔开心”程度,“遇到挫折梗系会唔开心,但正常低沉一阵会随时间变淡,如果系持续性同情绪症状广泛影响生活、学习就要留意。”如因情绪困扰出现失眠、无胃口、无原因的不开心、失去动力等都要关注。

紧急个案轮候时间中位数为一星期

医管局的新症个案主要由学校、家庭或儿科医生、卫生署儿童体能智力测验中心等转介,由于个案多,会先由护士进行评估及分流。求诊者若评估属高分,包括出现自残行为或自杀念头、有暴力行为、妄想或幻觉等症状、缺课一段时间、高危被虐待等,属紧急的第一优先类别个案轮候时间中位数只需一星期,若属例行类别个案,上年度在疫情下平均需等64星期,过去5个年度,最长轮候时间中位数为17/18年度的85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