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幼会调查揭逾两成学童半年内曾受伤害 有老师用雷射笔照眼

撰文: 曾凯欣
出版:更新:

国际培幼会最新一项调查发现,超过两成受访儿童于过去半年内在学校、补习社或兴趣班受到至少一项伤害,包括老师强迫发生身体亲密接触、被老师冷落或被同学欺凌,当中被老师体罚更占一成。有受访家长指,小朋友曾因上课不专心,被老师以课堂使用的雷射笔照射眼睛。

培幼会建议,政府应支援并鼓励教育机构守护儿童,社会福利署及教育局应协调更新学校指引,以协助学校订立清晰的校本通报机制,处理校内发生的怀疑虐待儿童事件。

国际培幼会就家长、儿童及教育界《守护儿童政策》发布最新一项研究,了解教育机构内的儿童安全程度、家长对机构守护儿童的看法及教育界实行“守护儿童政策”的情况。(曾凯欣摄)

虐儿案近年在本港时有发生,国际培幼会就家长、儿童及教育界《守护儿童政策》发布最新一项研究,了解教育机构内的儿童安全程度、家长对机构守护儿童的看法及教育界实行“守护儿童政策”的情况。

研究于去年3月至8月以电话随机抽样进行家长及儿童问卷调查,共访问501个6至15岁的儿童及513个育有15岁以下子女的家长。另外,组织于2月至4月期间,电话访问共410位教育界管理层或前线员工,并以访谈及焦点小组深入了解各持份者的意见。

老师强迫身体亲密接触、体罚 幼童不懂讲述受害经过

调查发现,超过两成受访儿童于过去半年内在学校、补习社或兴趣班受到至少一项伤害,包括与老师身体亲密接触、被老师冷落或被同学欺凌,当中被老师体罚更占一成。有受访家长在访问中透露,小朋友曾因为上课不专心,被老师以课堂使用的雷射笔照眼睛,著他要专心上课。

然而,调查亦发现在受到伤害的儿童当中,近一半人不会向任何人讲述受害经历,反映儿童的求助意识薄弱。

多数家长仅以印象评估机构是否安全

虽然有不少家长重视学校或补习社是否有守护儿童的相关政策,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家长依赖印象评估机构安全,包括留意员工是否友善和可信懒、其他家长的评价等。调查亦发现,八成五以上的家长认为,若果机构采取守护儿童的措施,能够增加为子女报读该机构课程或兴趣班的意欲。

除了家长和学生,学校的老师在守护儿童政策上的角色亦不可缺少。调查指,现时有近七成教育机构备有行为守则,但较少机构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签订及遵守。虽然有近七成教育机构设投诉程序,但少于六成机构会订立清晰处理个案的时限及调查期间保护儿童的措施。

培幼会调查发现,超过两成受访儿童于过去半年内在学校、补习社或兴趣班受到至少一项伤害。(曾凯欣摄)

幼稚园在守护儿童上表现最好

国际培幼会总干事萧美娟指,“守护儿童政策”可确保机构环境对儿童安全友善的机构政策,透过订立准则和程序,避免儿童在机构日常运作中受到伤害,“最好冇事发生之前保护细路哥”。

国际培幼会就此提出4大范畴及20项守护儿童标准,包括政策、程序、人员及文化,以及问责制度;当中涵盖设立完善举报机制、设具体守护儿童政策文件、定期检讨政策成效等。

在教育界当中,幼稚园在推行20项守护儿童标准的表现最好,总平均分20满分有14.8分,其次为小学(13.0分)、中学(12.1分)和补习社 (8.7分)。另外,而四大范畴中,教育机构整体在“程序”推行上的表现最佳,总平均分10分为满分,达7.2分,而“问责”则是教育界在推行守护儿童政策方面较弱的一个范畴,总平均分只有3.8分。

香港幼儿教育人员协会会长、五邑工商总会(幼儿服务)校董周慧珍认为,教师在学生犯错时应多包容,了解背后的原因,又表示一直对体罚“零容忍”。(曾凯欣摄)

幼稚园校董:对教师体罚“零容忍”

香港幼儿教育人员协会会长、五邑工商总会(幼儿服务)校董周慧珍指,大多数学校在学童受到伤害后方作出应对,“守护儿童政策”可有助家长了解机构有完整的政策保障学童安全。她直言,对逾两成受访儿童过去半年曾受伤害的结果感惊讶,认为教师在学生犯错时应多包容,了解背后的原因,又表示一直对体罚“零容忍”。

对于学童的求助意识低,萧美娟指,大多受访学生表示,需视乎事件的严重性决定是否求助,若受到轻微伤害学童基本上倾向找朋友倾诉,认为学校或家长有否为学童提供安心的求助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

国际培幼会总干事萧美娟指,“守护儿童政策”可确保机构环境对儿童安全友善的机构政策,透过订立准则和程序,避免儿童在机构日常运作中受到伤害。(曾凯欣摄)

培幼会建议,政府当局应支援并鼓励教育机构守护儿童,社会福利署及教育局应协调更新学校指引,以协助学校订立清晰的校本通报机制,处理校内发生的怀疑虐待儿童事件。萧美娟指,指引可包括老师与学生一对一训示的要求,例如“玻璃窗见到训示、同训导老师一齐”等,用清晰的条文减少问题。她又称,现时业界普遍对措施持正面态度。

培幼会又建议,教育局可将守护儿童的标准纳入《幼稚园教育计划》中的《表现指标(幼稚园)》和《幼稚园行政手册》,以及《学校行政手册》中,让前线教职员有指引可依;家长亦认多留意机构有否订立守护儿童的相关措施,并为子女选择对守护儿童有承担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