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鹏:《基本法》亦有红线 期望国安处提供资料便利教师教学
教育局决定将高中通识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并设新的课程框架,新科今年9月起在中四级推行。负责“公社科”的科目委员会主席刘智鹏,今早(3日)在电台节目表示,新科其中一部份是教导有关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发展,至于改革开放前的部份已在初中教授,强调并非避而不谈。
被问到近日发生的新疆棉花争议,能否在这个改革后的科目中教导。刘智鹏称可以,老师甚至或能带同学生直接到新疆考察,“睇下啲棉花”。
刘智鹏在商台节目《政经星期六》表示,通识科改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不存在“杀科”。他认为通识科原意正面,但后来变成著重操练,不能明辨慎思、开阔眼界,而改名及课程内容后,就可以减少课时、增加空间,令学生不再为考试而操练,能更广阔地认识自己、国家、世界。
被问到为何不将科目命名为“国民与社会发展科”,他称咨询400多间学校后,当中96%学校有回复,较多学校选择“公民”而非“国民”。当时亦有意命名为“公民及社会科”,再因这科目涉及的知识,是不断有变动,因此决定加上“发展”二字。
刘智鹏表示,新科的课程框架有3个学习主题,其中一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当被问及为甚么课程不涉及改革开放前的国家情况,是否因为改革开放前有“十年浩劫”等事件,不能让学生了解中国负面一面?刘智鹏解释,由于初中必修中史科,已涵盖改革开放前的部份,故可安排公社科只教改革开放后的部份。
主持又问到近期的新疆棉花争议,能否在该学习主题下于公社科教导,刘称“会喺呢部分探讨”,“或者老师可以直接带学生去新疆考察,睇下啲棉花”。
刘智鹏︰不觉得通识课程改革会失却学术自由
对于有教师认为,公社科将于9月推行,但仍未有详细课程指引是太迟,教师难以准备教学。刘智鹏称,虽然课程框架有变,但不是全新科目,部分内容在通识科亦有涉及,“教科书仲用得”,建议学校可教授以往通识科教科书中,仍然适用的部分。他又称,教育局会努力在未来几个月向老师准备教学资源,及可参考书目,亦正制作样板试卷,令老师掌握考核形式。
刘智鹏又称,公社科教授的知识是不断有变动,老师可在网上吸收新资讯,料有助教学,例如是苏伊士运河货轮搁浅事件,或是新疆棉花争议,“点解新疆棉花会用喺国际品牌”,直言“老师应该八卦啲”,日后如能通关,亦可到各地游历。他又认为,公社科的改变不只是释出课时,“系一个革命性改动”,教师也应借此机会放下专业上的习惯,不只是教学生应试、入大学。
另外,有教师担心言论尺度及红线的问题。刘智鹏指,违法言论从来不应该讲,以往亦有守则表明,老师不能把政治带入校园,他相信老师是专业,不会很易便踩中红线。他强调,学术自由十分重要,不觉得课程改革会令学术自由失却,“我哋一定会坚持”。他续称,教师亦应先看国安法文本,“边啲应该讲,边啲唔应该讲”教师有专业判断,而过往基本法亦有红线,重申犯法事就不应向学生宣扬。
刘亦希望,国安处除执法外,亦可以提供资讯便利老师。他指,过去廉政公署一直会就防贿条例宣传教育,期待国安处有类似做法。
谭嘉因︰改革核心科释出课时 不建议用作操卷
课程发展议会主席谭嘉因称,高中四个核心科目都有改革,是为释出课时,令学生不需花太多时间在核心科,无法参与其他学习。他解释,核心科现时占50%课时,改革后可释出250小时,学生可以利用空出来的时间,多读一科选修科,需250小时课时;或选择“应用学习”,需180小时课时;对数学有兴趣者,亦可再读M1、M2,需125小时课时。
谭强调,不建议学生将腾空的课时用作操卷,又指以往难有学生同时修读到物理、化学、生物,而现在对STEM有兴趣的学生,就有机会和时间选修三科。
他又指,中文卷取消听、说两份考卷,改为校本评核,可令学生减少操练,强调学习内容不会减少。而数学科改动亦增加弹性,令学生自己选择是否读非基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