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领行动“绿在长沙湾”3个月收65吨废物 回收储分街坊爱换粮油

撰文: 李恩慈
出版:更新:

绿领行动去年底在青山道开设“绿在长沙湾”,至今成功回收逾65吨废物,远超政府定立的目标。街坊平日携带回收物进店,职员会磅重提供“绿绿赏”储值积金,然后教育市民自助分类。市民凭“绿绿赏”积分,可换领各款礼物,包括印尼捞面、香米及芥花籽油等。有街坊表示,现时胶樽已不值钱,反而在这里可换到礼物,最爱换米和油。
绿领行动项目经理王家智称,市民的反应踊跃,其环保意识亦使他喜出望外,大部份胶饭盒、胶樽也被清洗至不留污渍,“随便拎个(胶盒)上手都好似无用过咁,证明市民唔系唔想回收,可能只系以前社区无设施。”职员亦与街坊建立了融洽关系,每日在店舖闲话家常,俨如左邻右舍。

+1

绿领行动总干事何汉威称,团队于2017年到台北考察社区回收店,发现其位置邻近民居,感觉有别于香港三色桶的杂乱肮脏,环境宽敞又舒适。他们参考该处的运作模式,决定在港引入整齐有序的回收物收集、分类、暂存及运输流程,至去年12月中开放“绿在长沙湾”回收便利点。

“绿在长沙湾”的装潢和设施充满绿色元素,最引人注目是高耸的“绿墙”,由520盆黄金葛组合而成。绿领行动项目经理王家智介绍,该款植物较“粗生”,同事每天悉心喷水及施肥,希望提倡与植物共存的生活模式。店内的影片区会播放源头减废等短片,旁边的木椅是以红酒箱装嵌,别具特色。

影片区毗邻的吧台上有8个USB插头,装置连接店外的370W太阳能板,供市民为电话充电,一般3至4小时可充满。店内亦设有漂书角、回收碳粉盒及二手物交换平台,冀减少物品浪费。

+1

街坊平日会携带回收物进店,职员会磅重提供“绿绿赏”储值积分,然后教育市民自助分类。市民可凭“绿绿赏”积分换领各款礼物,如印尼捞面、豆奶、毛巾、香米及芥花籽油等。然后职员会在后台作仔细分类,例如将塑胶细分成4号胶(背心胶袋、生果网等)、5号胶(餐盒、樽盖、即弃餐具等)、6号胶(益力多樽、杯面碗)等,再定时送上货柜车,交给环保署认可的下游回收商处理。

街坊伍女士说,社工介绍她到“绿在长沙湾”,形容回收经验“好开心”,因职员年轻又热情,乐意教导她清洗物品及回收步骤,“平时最钟意用积分换厕纸,有时嚟4至5日都换到一包米。”

另一名街坊唐小姐称,她每天也来回收,因现时胶樽已卖不到钱,反而在这里可换到礼物,她最爱换米和油。职员凌先生表示,有些街坊每天也来一至两次,“绿绿赏”储值卡更累积了4万至6万分;职员和市民因环保建立融洽邻舍关系,“我哋平时会同好多基层市民闲话家常,慢慢做咗朋友。”

+1

王家智称,比起回收环保站如“绿在深水埗”,“绿在长沙湾”更接近民居社区,分类操作亦更简单,适合初接触回收的市民。每日平均有约150人到访,他们来自不同年龄组别,平日早上多数是长者,下午夹杂上班族和学生,假日则变成亲子活动。

他形容市民反应踊跃,“塑胶每个星期要清3至4次,一到周末就会打爆,每个星期一实要清。”市民的环保意识亦使他喜出望外,大部份胶饭盒、胶樽也被清洗至不留污渍,“随便拎个(胶盒)上手都好似无用过咁,证明市民唔系唔想回收,可能只系以前社区无设施。”

“绿在长沙湾”由开业至今,收集及处理了65.56吨回收物。(李恩慈摄)

“绿在长沙湾”开业至今,收集及处理了65.56吨回收物,当中大部份来自市民到场回收,少数来自外展回收街站。店舖每月平均回收9.42吨塑胶,比环保署定立的每月7吨目标多三成半;而其他回收物,如纸类、金属、玻璃樽及电器等的每月平均回收重量为12.44吨,比环保署定立每月1吨的目标多约11倍。现时“绿在长沙湾”与25个处所合作回收,包括屋苑、中医诊所等,王家智期望未来能与社福机构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