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受访港人创伤压力症状 专家:答案比困难多 求助属强者行为
香港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一项调查显示,逾七成及四成受访者,有中至高度的创伤后压力症症状及抑郁症症状。港大防止自杀研究中心副总监廖广申今日(16日)早上在商台节目表示,情况令人担忧,宜透过沉淀厘清思绪,亦应考虑减少重复不断接触新闻资讯,避免积聚压力及负面情绪。
廖广申指,运动能令心情变好,市民可考虑在室内做运动,每日15分钟。至于在疫情下对家庭关系有没有正面影响,廖举例指,在家工作安排令部分打工仔减少上班压力,对部分学生、有第三者问题的夫妻求助个案来说,亦有部分正面作用。
港大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叶兆辉则指,寻求协助并非是弱者的行为,而是强者的行为,“答案总比困难多。”
需健康平衡生活 每日室内运动15分钟
港大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中55%受访者的症状是“压力反应”,如短暂失眠及失去胃口,若疫情及社会事件造成的压力持续,市民长期受抑压,可能会演化成疾病。调查亦发现,24岁或以下的年轻人,呈现抑郁及创伤后压力的征状较25岁以上受访者严重。研究人员解释,年轻人接触创伤性的社会事件较多,而且特别著重理想、身份认同、生命意义等概念,这一年来受重大挑战。
港大防止自杀研究中心副总监、精神科医生廖广申今早在商台节目表示,调查结果反映的情况令人担忧,市民需关心身边人,即使过往精神健康的人也承受巨大压力,宜透过沉淀厘清思绪。他建议,需健康平衡生活及保持个人兴趣,可考虑在室内做运动,每日15分钟;市民可考虑减少重复不断接触新闻资讯,避免积聚压力及负面情绪。
至于在疫情下对家庭关系有没有正面影响,廖广申举例指,受交通时间及人事关系影响,有些打工仔在办公室工作时压力十分大,这段时间在家工作反而更加轻松;有学生长期在家学习,使他们更渴望校园生活;有第三者问题的夫妻求助个案,由于在疫情下娱乐场所及航空交通运作近乎停顿,使夫妻两人均需留家,反而使他们更正视问题,有助改善双方关系。
寻求协助并非弱者的行为
港大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叶兆辉指出,求助热线及网上支援服务的个案显著增加,他强调,寻求协助并非弱者行为,而是强者的行为,呼吁有需要人士可寻找坊间各种服务资源。
叶兆辉续指,学院早前与乐善堂、学校等推出“转赠爱”计划,呼吁非有紧急经济需要的善心人士,将政府早期派发的1万元资助或部分转赠至有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叶表示,目前共有超过300个家庭受惠,受惠学生反映将来也会帮助别人,显示计划带来正面影响,又指“答案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