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抗疫抑郁与不安 情绪病过来人自助也互救:相伴倾听最重要
五颜六色、大颗小粒的药丸,仿似无声宣判。曾几何时,对抑郁症过来人阿仪而言,服药治疗是“终身制”,意味需要永续抗战,内心泛起莫名恐惧。无法断尾,她学会放下执念,与抑郁和平共处。
病如人生,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城市弥漫无力感,人心忐忑。她以自身经历勉励同路人,聆听他们内心郁结,也共渡抗疫不安。曙光未必霎时而来,但她从消极中看见希望,也期盼陪伴带来抚慰力量:“最少有我明白你。”
系列报道
抗疫成新常态 学者忧港人增情绪病危机 促港府修补精神健康缺口
阿仪是三个女儿的母亲,也是抑郁患者。疫情席卷全球,她形容这场无妄之灾是“龙卷风”。置身风眼其中,阿仪坦言措手不及,“完全系突如其来。”
日常生活失序,一切需重新适应,家中五口子一同留家的日子多了,开始时兴奋终于相聚不用预约,但兴奋转眼即逝,“日日嘈到不得了”。挤在同一屋簷下,众人心理质素抑压多变,女儿发脾气增多,工作停摆的老公愁眉深锁,阿仪也变得颓靡,天天电召快餐外卖,更不顾“身世”,终日留在房间,也懒于洗澡,“明明平时自己最讨厌食垃圾食物,最爱整洁。”
她的精神健康也被侵蚀。阿仪最爱跑步,是家人眼中的运动健将,她自诩百病不侵,但在疫情持续下,也渐变慌张,“连运动员都会中招,自己都知惊”。外出顾虑多,她说街上人多挤拥,其社区有超市职员确诊,她担心自己不幸中招,成为隐形传播者。思前想后,也暂停上门探望非同住的老父,“之前病咗,依家又疫情,都前前后后无见半年。”
▼限聚令延至6月4日 多项设施重开有期▼
慌张如此,只因无力感作崇。“疫情唔到你控制,无得抵抗,只能坐系度默然接受”,意识到情绪异常后,阿仪开始转念纾压。家嘈屋闭,她视作促进家庭沟通的绝佳时机;无法如常生活,她则学会专注当下,期待未来,也如同她抗病多年的感悟:“即使生命有限制,仍然可以活得快乐同精彩。”
阿仪努力应对疫情,也在支撑他人。她的另一身份,是朋辈支援工作员,受聘于社区精神复康服务机构,为同路人分忧。她日常会于中心跟进个案,也于工作坊分享个人复元经历。疫情爆发后,没法面谈,转为电话沟通及视像会议,但一样不遗余力。社交距离的阻隔,无碍其洞察力,有病友不停抹屋消毒,也有的“死守”除口罩步骤,她看到迷惘及惶恐,“佢哋注重抗疫,忽略咗心灵健康。”
恐惧难以消散,阿仪自问也无所适从,“我只能够话我都明白”,但她深信陪伴是抚慰力量,“至少大家都唔系孤军作战”。近日同患抑郁的跑友确诊乳癌,情绪低落,跑步队大伙儿为她拍片打气,“你条路唔系得一个人行”,她说痛苦未必同源,但毋须言说,亦体会到面临双重打击的内心伤痕。
曾经历抗病孤独,更体会砥砺前行时,彼此的心灵触动。“讲得出心内恐惧、不安、无奈,呢个就系同路人嘅支援”,她又指,即使是感情要好的胞妹,亦未必理解心中状况,“佢只系识讲你唔好咁啦。”
生命影响生命,阿仪期盼为其他同路人燃点希望。向别人伸援手的同时,她悄然发现,自我救赎成为意外收获。
Jackie也是过来人。他是思觉失调复元者,近年病情受控。他5年前投身朋辈支援工作员行列,自我观照,也乐于勉励他人。抗疫时代,烦恼随身,在家工作让他尤其不自在。他需要办公室环境,也要在返工前吃个早餐提神,但徘徊在睡床及工作之间,始终有所偏差,“好难集中精神,容易情绪唔好”。
工作不顺遂,坏事接踵而来,与上司沟通出现困难,他开始怀疑自己,“究竟系咪自己做得唔好?”后来他自我调节心态,又搬出客厅工作,发现原来抚平情绪没想像中难:“自己都有得着。”
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注册临床心理学家鲍海茵表示,疫情持续下,港人共同经历不确定性,未知感作崇,加上信息混乱,压力未能纾解时,容易诱发情绪起伏。
她续称,常人面对环境转变时,或多或少会有所焦虑,“完全无系唔正常”,其背后驱使的危机感可助抗疫,不过过量则会影响扺抗力,造成恶性循环,最重要是学会如何疏理过渡。
情绪病患者会否更难适应?她称因人而异。鲍海茵说,有服务使用者受疫情影响,焦虑症再病发,更购入商用冻柜囤肉,“够吃一年”;又有个案本身并无身体疾患,但戴口罩时感觉窒息,自觉难以呼吸;另有患者将事情灾难化,其女儿外出后没洗头,便破口大骂:“话咁样会害死全家”。她认为,除个人抗逆力外,社交亦有其实际作用,陪伴同行等支援相当重要。
疫情下生活打乱,她建议,可在能力范围内建立日常,她举例称,即使留家工作,也可“洗个头、化个妆”,“话畀自己听进入状态”;另外也要关注自身心理韧性,亦应留意早期讯号,例如精神绷繄、胃口欠佳等,她又提醒,精神健康是大众的事,倘有不妥,宜及早寻求协助,“不一定系有情绪问题的人先需要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