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陆媒报道的沉默与喧嚣 学者:激起民族情绪严防效仿
反对修订《逃犯条例》的争议和冲突,自6月9日大游行开始,本港和海外传媒一直高度关注,从议案的核心、激烈冲突的场面、港人不满警暴的诉求,都一一报道。不过,内地传媒早期对香港的和平示威未有跟进,到7月才有所报道,焦点是对准矛盾升级后示威者的暴力行为,社交网站亦多与官方声音和应,当中不乏假新闻,同时全数删除与主旋律不同的讨论。曾任职凤凰卫视的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闾丘露薇,以及研究内地社交网站删除帖文的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华,均认为内地传媒激发民族主义情绪,是要防范内地民众效仿香港的示威。而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则认为,媒体只报道暴力场面无问题,因为和平游行不够突出“颜色革命”的特征。
陆媒喧嚣系列
(一)陆媒报道的沉默与喧嚣 学者:激起民族情绪严防效仿(二)内地网上只容一种声音 民众难汲取历史教训
6月初反修例风波爆发,6月9日和16日的两次游行,主办方民阵指分别有103万和200万人参与,警方指前者高峰时有24万人,后者仅统计原定路线,有33.8万人。两次大游行铜锣湾到金钟的街道人如潮涌;6月12日催泪弹在雨伞运动后再现香江,特首林郑月娥从坚持将修例草案硬闯到急速“暂缓”,那个星期的香港成为全球新闻焦点,惟在内地却几乎“寂静无声”。当时闾丘露薇身处内地,她忆述指,身边的内地朋友对当时香港发生的事情毫不知情,内地传媒几乎没有报道。
7月21日成报道转捩点
《香港01》统计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三间中央级传媒的报道(见表),发现他们仅在2月港府提出修例之初有零星报道,口径与特区政府一致。到6月12日,示威者阻止立法会如期二读草案,警方用催泪弹、橡胶子弹等武力清场,当日林郑三度发表电视讲话,形容金钟一带的警民冲突是“暴动”。翌日央视仅在微博报道外交部回应记者的说法,《人民日报》海外版亦在13、14日连续两日发表社评谴责暴力。之后内地官媒冷处理香港的局势,整个6月针对香港的报道和评论,主要集中在经济民生和大湾区机遇等。
7月1日,一年一度的七一大游行已非香港的新闻焦点,部份示威者在晚上成功冲入立法会破坏,是香港立法机关首次被占领及攻击。当晚新华社随即刊出《香港各界谴责反修例激进分子暴力冲击破坏立法会》,《人民日报》海外版在7月3日亦刊出《暴力祸港者必须严惩》的社评。自此内地传媒开始报道香港的示威,但真正令内地民众开始热议评论的转捩点,是7月21日。
民阵“7.21”游行后,示威者包围中联办,向国徽投掷油漆弹;当晚在元朗,一些自称爱国的白衣人,无差别攻击西铁站附近的市民。香港的新闻焦点集中在元朗,但内地传媒则对涂污国徽极为敏感。当晚新华社的报道,就指污损国徽是“公然挑战中央政府权威、触碰‘一国两制’原则底线”,反之元朗的无差别攻击,大陆媒体仅有少量报道警方拘捕行动的消息。
官方传媒从冷处理到大篇幅报道暴力冲突,然而社交网站则严控讨论,微博、微信公众号删除大量与香港游行和冲突有关的相片。傅景华认为,如此处理手法,令内地民众无法了解香港反修例运动的脉络,“他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游行,游行又是怎样井井有条进行的,这一点和后面的暴力是分不开的。”
防止内地民众效仿示威
曾任凤凰卫视全球新闻总监、深谙内地传媒运作的闾丘露薇分析,内地官媒的处理手法与处理2014年雨伞运动如出一辙,“一开始(判断运动)规模不是很大,持续时间不长,官方认为或许压一压就过去了;然而当运动规模变大,(就由)防守变成主动去塑造一个官方口径的现实。中国有自己的宣传机器,又有控制舆论的平台,这样并不难。”
大陆媒体将事件与暴力挂钩,激发受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她认为这并不是新手段,内地官媒无论是对于疆独、藏独、台独都是如此,主要是用来防止内地民众支持和效仿香港的示威,“污名化这个运动,令内地民众认为这些人都是不爱国、否定中国人身份,是一直以来的手法和策略。”
除了选择性报道暴力场面,官媒亦有主动散播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8月11日示威冲突中,一名女子在尖沙咀怀疑被警方布袋弹击中右眼重伤,当晚本港传媒就广泛报道,她受伤时眼罩有一枚布袋弹卡在其中。本港警方从未证实伤者的身份及她受伤的原因,但中央电视台已急在官方网站和微博报道,称伤者被“猪队友”同伴以钢珠误伤,又以“网友爆料”为消息来源,发布相片称伤者曾在示威中派钱,更用上“丢人现眼”的字句。相中人其后向《香港01》澄清自己并非“爆眼”伤者,而她手持现金的相片早在6月时拍摄,否认当时在派钱。不少港人指控央视发布假新闻,该则新闻和微博至今并未删除,央视未有澄清和回复质疑。
付国豪遇袭 “有片、有相、有soundbite”
8月13日,《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在香港机场被示威者袭击,期间高叫“我支持香港警察,你们可以来打我了”,内地从中央到地方传媒均有转载,更是社交网站最热门的话题。傅景华说,当晚的事件,是内地传媒主动出击全方位报道香港局势的开端,“有片、有相、有soundbite(金句)。”之后内地除了中央级的传媒外,不少省市的传媒机构均派采访队到香港,除了集中报道暴力示威的画面,亦大篇幅报道支持警察的活动,以及警方记者会等,但港人对政府或警方不满的声音则全部欠奉。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CGTN直播多场警方记者会,但到记者提问环节前便停止。
9月4日林郑月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正式撤回修例。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两则香港新闻,并无报道此消息,新华社亦在近两个小时后才发布短稿《林郑月娥:就打破困局提出四项行动》,并无标出撤回修例这个新闻重点。当晚新华社更刊出文章《沉重的底色与扭曲的方向——香港修例风波背后的一些社会深层根源》,并无集中报道暴力,而是探讨香港的深层次矛盾。至于林郑的“退让”,则在内地网上引来批评。
胡锡进指和平游行非“暴徒”
对于内地传媒由“静”变“动”报道香港局势,傅景华认为,内地传媒处理反修例风波的态度转变,原因是“让中港矛盾撕裂,为下一步铺路,(内地)民众对香港不满,日后如何激烈的(镇压)措施都会有支持。”但他觉得中央同时不希望民情无限升温,例如香港的局势已与中美贸易战挂钩,若民情太高涨,一旦要在谈判中妥协,就难以控制。
近三个月来,内地传媒多用“暴徒”、“港独”等字眼,泛指支持反修例运动的港人,不少港人认为内地传媒报道偏颇。《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早前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并不认为合法和平游行的人都是“暴徒”和“港独”,《环球时报》亦不希望因此而增加中港矛盾,但他承认并无报道警方被指使用过度武力、涉嫌违反警例执法的细节,反问细节是否重要。
刘兆佳:报道要突出颜色革命特征
刘兆佳认为,香港的乱局是由美国及台湾势力在背后煽动而起的严重暴乱,内地传媒的报道,是为了在中央一旦要出手止暴制乱时准备舆论基础。“示威游行的和平一面不够突出颜色革命的特征”,他觉得内地传媒只报道暴力场面并无问题,而本港和西方传媒亦曾误报过新闻,与内地广传假消息无甚分别。
上文节录自第17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9日)《从修例风波报道 看陆媒的沉默与喧嚣》。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