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游行】说好的“好打得”呢?林郑上任两年施政甩辘事件簿
今日(7月1日)是特首林郑月娥上任两周年,由于上月《逃犯条例》争议引起社会巨大争议,政府成为众矢之的,预计今年七一游行人数会远多于去年。
回顾林郑上任的第一年,政治气氛相对缓和,和泛民主派的关系未至于太过恶劣。民主党2018年3月党庆,甚至有邀请林郑到场(一度引起捐款3万元风波)。该年一样有政治纷争,例如广深港高铁一地两检安排、立法会修改议事规则争议,但最后政府/建制一方都安然度过,而且“上身”的并非林郑本人。
但单由去年7月1日起计,林郑月娥政府在任期第二年,已多次因应争议政策,引来民意反弹,最后需要让步、道歉或放软口风。林郑本人亦多次“上身”,成为舆论的围攻对象。以下会细数林郑任期第二年内,7件主要的甩辘政策。
1. 台风山竹--有防灾无善后
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正面吹袭香港,天文台发出十号飓风信号长达10小时。特区政府事前高调预警,出动旅游巴疏散高危地区的居民。然而政府防灾虎头蛇尾,遗漏了善后工作,风暴翌日市面路面交通一团糟之际,政府未有措施宣布停工,引来舆论怒轰。当时林郑月娥坚称政府没有法律基础宣布全港停工,更爆出“攞特首出气系冇问题嘅,特首系可以俾人闹”的金句,进一步激起民愤。
最终政府承诺检讨天灾善后政策,今年6月初,劳工处公布新修订的《台风及暴雨警告下工作守则》,表明在超强台风的恶劣天气下,政府可因应需要公布“极端情况”,雇员在八号台风警告取消后的两小时,应留在原来的地点,而非立即启程上班。政府可按需要延长警示。
▼盘点各区填海计划进展▼
2. 明日大屿--备受争议计划押后
上届政府曾建议发展“东大屿都会”,在中部水域填海1,000公顷造人工岛。林郑月娥在去年10月的施政报告中,更提出拟在交椅洲一带填海增至1,700公顷。
由于当时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咨询尚未有报告出炉,而过往填海1,000公顷的建议连初步研究都未做好,政府就忽然提出一个“加强版”的建议,被指偷步。而在中部水域建人工岛,潜在的环境和造价问题引起颇大争议,甚至有批评指计划会花光香港财政储备。
施政报告公布后民意反弹,数千市民上街反对明日大屿计划。随后政府亦放软口风,表示可以先处理原计划的1,000公顷,余下的新增700公顷容后再议。发展局局长黄伟纶今年向立法会寻求研究拨款时,也是先处理原先的1,000公顷。在6月的《逃犯条例》争议过后,拨款申请更被押后审议。
▼土地大辩论结果懒人包▼
3. 土地共享计划推迟--土地大辩论几“烂尾”
土地大辩论的其中一个争议点,在于如何释放新界闲置私人农地。政府一直抗拒动用《收回土地条例》向发展商收地,倾向公私合营发展,但民间团体较多认为这会将发展主导权交予地产商,亦易引起官商勾结嫌疑。
去年施政报告中,林郑月娥同样在咨询未完结时,率先公布“土地共享先导计划”,推动公私合营,预计今年6、7月会公布细节,下半年接受申请。但基于反《逃犯条例》修订引起本港政治环境大变,政府在今年6月底决定项目押后公布。
随著土地共享项目押后、棕地研究迟迟未完成、粉岭高尔夫球场只收局部,政府在整个土地咨询中的短中期土地选项,效用已所剩无几。
▼本港各区贫穷情况▼
4. 收紧长者综援--建制泛民齐反弹
上届政府曾建议将领取长者综援的合资格年龄由60岁提高至65岁,以“配合人口政策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向”,本届政府著手落实。政府事前未有张扬,只在去年的财政收支总目(即俗称“电话簿”)及《2018年拨款条例草案》中轻轻带过。
由于社会福利署拟于2月1日正式提高长者综援门槛,社会广泛关注,因大批60至64岁的清贫长者生活或受到冲击。林郑月娥和劳福局局长罗致光在此事上受广泛批评,其中林郑在立法会回应建制派议员提问时,反向议员指该措施“系各位(议员)批准嘅”,开罪泛民以至建制派,事件亦演变成政治风波。
最终,政府在1月18日宣布向60至64岁、不能工作的年长人士提供1,030元津贴,补回长者综援门槛提高后的差额。政府原先仍想对没有找工作的60至64岁人士扣除200元,但在跨党派议员继续反对下放弃。这宗闹剧,亦重创整个政府问责团队,尤其罗致光的民望。
▼财政预算案2019懒人包▼
5. 派钱4000之乱--不派不派还须派
2018年2月,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宣读财政预算案,被指偏坦中产、高收入人士,冷待基层,在舆论压力下,一向坚拒“派钱”的政府突然转軚,宣布“补漏拾遗”方向,向合资格市民“关爱共享”派发4000元。如在其他预算案措施受惠未足4000元,也可以补足差额。计划由在职家庭及学生资助事务处(职津处)负责,今年2月1日开始接受申请。
不过计划被指申请条件复杂,要求多多、安排混乱,不能网上申请,市民连自己是否合乎资格、能拿多少都不清楚。政府对是否需要住址证明、邮费等问题也朝令夕改,导致满城风雨。及后陈茂波要在今年1月底向公众道歉,另在政府合署、屋邨办事处等增加投递箱。
申请开始后,政府收到至少340多万份申请表,但被指处理极度缓慢、行政安排混乱。政府目标是在9月底前完成派钱工作,意味这项去年3月宣布的措施,几乎要花一年半时间才能处理好。
6. 三隧分流硬闯失败--政府被讥“三流分隧”
林郑月娥于去年施政报告中,建议调整东隧、红隧、西隧三条过海隧道的收费,在私家车收费上,红隧由20元加至40元、东隧由25元加至40元,西隧由70元减至50元,以平衡3条隧道的车流量。今年1月,运输及房屋局向立法会提交文件,要求在1月23日讨论三隧分流的无约束力议案。
不过加价始终是选举包袱,连建制派都不太敢支持。1月22日,政府以中环湾仔绕道刚通车需收集更多数据为由,暂时抽起议程。到3月26日,林郑开记者会宣布,未能取得立法会足够支持,决定搁置议案,直至2023年收回西隧前,都不会再研究和商讨三隧分流问题,计划寿终正寝。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亦嘲笑政府此计划为“三流分隧”。
▼逃犯条例变政坛六月风暴▼
7. 修订逃犯条例变政治风暴
今年2月,政府声称为处理去年发生在台湾杀人案,建议修订《逃犯条例》,容许与香港没有签署长期移交协定的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内地,向香港提出引渡要求。由于不少市民对中国内地法制欠缺信心,担心条例会被利用作打击政治异见者的工具,非建制派将其称为“送中条例”,连法律界都对政府的修例亦有保留。政府先后两度修订条例建议内容,但都无法得到民间信任。
事件持续发酵,民阵在3月31日、4月28日及6月9日先后发起游行,其中6月9日的游行,民阵公布有103万人参与(警方指最高峰有24万),但政府依然企硬。民怨持续升温,到6月12日,在金钟一带的示威演变成严重警民冲突,警方出动催泪弹、布袋弹、橡胶子弹等对付示威者,引起极大反响。这一役堪称林郑上任,甚至回归以来最大管治危机。
林郑于6月15日宣布暂缓条例修订,不过市民不满她只是“暂缓”而非“撤回”方案。而当日警方被指使用过分武力,更用“暴动”形容示威,民间要求严查追究警察、撤回“暴动”定性及释放被捕人士。6月16日的示威,据民阵称有接近200万人参与(警方指按原定路线高峰期有33.8万人)。
在政治风暴下,政府管治威信重创,立法会多个争议项目如明日大屿前期研究拨款、《国歌条例草案》二读、土地共享先导计划,亦面对不同程度的押后,行政会议连续两周暂停,政府领导层工作近乎瘫痪。而争议到现时仍未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