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游行】林郑房屋政策虎头蛇尾 多项“新政”只闻楼梯响
特首林郑月娥上任已届两周年,她过去曾多次强调,房屋土地问题最为重要、严峻。《香港01》翻查林郑当初竞选承诺,以及任内提出的相关施政措施,检视她是否“找齐数”。
房屋政策
重建置业阶梯
(一)居屋
林郑于去年6月推出“娥六招”,其中一招是修订居屋定价机制,单位售价不再以与市价脱勾,改以申请人的负担能力计算。
在新机制下,2018的新居屋项目最终由市价7折改为52折发售,单位平均售价由360万降低至268万;至于今期推出的居屋,售价则为市价59折。
(二)构建港人首置上车盘
林郑在2017年宣布计划时,曾为之预留一幅位于观塘安达臣道的地皮,惟至今仍未闻其发展详情。后来,政府邀请市建局将马头围道项目改作首置盘“焕然懿居”,并于本月完成拣楼程序。
(四)白居二恒常化
房委会早于2017年将“白居二”恒常化,去年配额增至2,500个,今年增加至3,000个。
(三)增加绿置居供应
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于去年初通过绿置居恒常化。在林郑任内发售的绿置居项目,包括去年推出的长沙湾东京街丽翠苑,共提供逾2,000伙,以市价42折发售;至于今年年尾,将推售柴湾柴湾道及青衣青鸿路项目,合共提供约3,700伙,售价为市价49折。
出租未补价居屋单位
房协早于今年9月推出“未补价资助出售房屋—出租计划”,惟只能分租房间,至今仍然“零成交”,反应冷淡。
据了解,为增加吸引力,房协已制订优化计划措施,包括放宽整个单位出租,并扩展到房委会辖下未补价资助出售房屋,惟房委会至今未开会讨论。
为基层提供适切居所
(一)过渡性房屋
截至今年2月,现时共有9个过渡性房屋项目,可提供约610个单位。连同现时正在推行的项目,预计可提供约900个单位。
运房局已成立专责小组,协助民间推出过渡性房屋。后来财委会又于今年一月通过拨款,协助非政府机构善用空置政府土地作社区用途。不过,虽然政府宣布预留20亿元,以支持民间兴建过渡性房屋,惟立法会至今仍未审议其拨款建议。
(二)活化工厦改装过渡屋
暂时未有工厦改装成过渡性房屋。不过,地政总署早前发出作业备考,若业主3年内完成修订地契,则须在5年内完成重建,可取得20%额外楼面总楼面面积。
(三)私楼地拨作公营房屋发展
林郑去年宣布,将9幅私楼地改作公营房屋发展,其中三幅位于启德;六幅位于安达臣道石矿场。不过,据悉相关土地碍于城规等程序,至今未能发展,完工时间或拖迟一至两年。
征收一手楼空置税
林郑早于去年已宣布其措施,但今年3月才正式将立法建议提交立法会,至今仍然未正式提交立法草案,亦未开始一读、成立法案委员会等程序。
开拓土地
成立专责小组检视土地供应来源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于2017年9月成立,为土地供应来源进行公众咨询,最后小组于去年底完成报告,并建议政府优先研究及推展8个土地供应选项,包括利用私人游乐场地契约用地、东大屿都会等。
推展维港以外近岸填海
政府过往提出的5个近岸填海选项,即屯门龙鼓滩、大屿山欣澳、大屿山小蚝湾、沙田马料水、青衣西南。
后来政府指出,将集中推展龙鼓滩、欣澳和小蚝湾的三个填海项目,并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当中龙鼓滩预计明年第2季开始研究。
东大屿都会
在“土地大辩论”进行期间,林郑突然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发展计划,包括扩大东大屿都会填海计划,填海面积由原定的1000公顷,加码至1700公顷。
因应《逃犯条例》争议,明日大屿中部水域人工岛研究拨款,近日被调至立法会财委会最后一项议程,至今仍未审议。
推行土地共享先导计划
政府早前曾指,于6、7月期间向行政会议提交方案详情及细节,政府近日承认计划或要延期推出。
开发棕地
规划署于 2017 年年中委聘顾问进行“新界棕地使用及作业情况研究”,早于今年5月,特首曾称会在月内公布报告内容,惟至今仍未有下文。
落实一地多用
政府有意在屏道及观塘道一带位置兴建综合发展项目,同时容纳公务员学院、社福设施等。此外,政府亦拟于柴湾预留用地,兴建综合大楼重置5个政府部门设施。
重建公务员合作社
政府早前邀请市建局物色适合的公务员建屋合作社楼宇地段作重建。市建局早前指,已选定两个试点,涉及37个合作社,现时正与财政司司长沟通,未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