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游行】林郑上任两年楼奴更苦 公屋轮候、居屋申请创新高

撰文: 王洁恩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上任已届两周年,过去她一直强调,房屋是她任内“重中之重”。她在任内曾推出“娥六招”等的房屋政策,又牵头展开“土地大辩论”,到底是否“对症下药”?《香港01》翻查过去数据,发现自林郑上任以来,公屋轮候数字屡创新高,私楼价格亦破纪录,又创历史高位。而楼价高企下,居屋申请宗数更屡创新高。

林郑月娥(左)及掌管房屋政策的运房局局长陈帆(右)(资料图片)

公屋轮候数字创19年新高

根据房委会数字,在林郑上任前(2017年3月),其公屋轮候时间为4.6年。不过,参考最新数字,一般申请者的轮候时间已达5.5年,是2000年以来最长,更贴近1999年时的6年高位。

翻查资料,早于去年3月,一般申请者的轮候时间已打破5年关口,高达5.1年,其后更由逐渐攀升至5.3年。虽然自去年9月起,轮候时间无再上升,但仍然维持5.5年的高位。

值得留意是,现时公屋的申请宗数为25.46万,虽然较她上任前的27.59万少,但轮候时间却不跌反升。

公营房屋建设量仍不达标

在林郑任内期间,公营房屋建设量仍长期不达标。根据运房局预测,除了2018/19年度公屋或绿置居建设计划仅仅达标外,在2019/20至2022/23年期间,每年只得1.47万伙至1.97万伙落成,大幅抛离《长远房屋策略》目标的3.175万伙。同时,自林郑建议将“绿置居”恒常化后,有部份出租公屋单位会转作绿置居发售,令实际的出租公屋落成量更少。

此外,《长策》的资助出售单位目标达每年9,500伙,但当局已预测至2022/23年度,居屋落成量将现“断崖式下跌”,仅有约1,500伙居屋单位落成。

2019年推售的新居屋项目,申请宗数再创新高。(资料图片)

居屋申请宗数屡创新高

本港楼价高企,申请居屋成为无壳蜗牛的上车希望,每一期的居屋申请宗数越来越多,超额认购比率屡创新高。

林郑任内期间,房委会曾推出“居屋2018”项目凯乐苑、启朗苑及裕泰苑。由于后来更改定价机制,不再与市价挂勾,使该期居屋由市价七折改为五二折出售,最终接获27.2万份申请表,创下历年居屋申请纪录;同时,2019年推售的新居屋项目,至今亦已暂时收到30.2万份申请,再创新高。

翻查差估署数据,在林郑上任以来,楼价已上升约18%。(资料图片)

私楼楼价上升18% 创历史新高

在私楼方面,根据差饷物业估价署,5月份私人住宅售价指数报396.8点,创历史新高。

事实上,在林郑任内期间,虽然去年7月楼价指数创历史新高,达394.8点,但翌月起却结束连续28个月的升势,一度出现“五连跌”,直至今年1月起才回升。不过,若翻查2017年6月,即林郑上任前的数据,指数已由当时的336.1点,升至最新的396.8点。换言之,在林郑上任以来,私楼楼价已上升约18%。

二手住宅楼价曾破顶 上任累计升17%

至于大型屋苑二手住宅楼价,亦同样出现破顶。根据中原城市指数(CCL),上月曾创历史新高,达189.42点;其后再破历史次高,报188.95点。若参考林郑上任时报的160.05点,对比最新数字187.02点,即至今已上升约17%。

楼价屡创新高,为应对问题,林郑月娥在任内拖出六项新房策。(资料图片)

楼价屡创新高,林郑去年推出“娥六招”,就房屋政策推出六大措施,包括将资助出售房屋定价与市值脱钩、推出“焕然懿居”首置盘、 改拨9幅私楼地作公营房屋、成立专责小组兴建过渡性房屋 、征收一手楼空置税 ,以及修改预售楼花同意方案 。

到底新房策能否奏效?港人未来可以拭目以待。

林郑上任特首两周年,相对2017年7月她上任之初,香港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以下会从15组数据,对比林郑上任之初与现时的情况,相信正好反映出,以“we connect”为竞选口号的她,如何用两年时间和香港人“disconnect”(香港01制图)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