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港英三场暴乱报告:分析成因、检讨警力、改革施政
今年6月,反修订《逃犯条例》引发连串示威冲突,对当局的持续不满,警察总部一周内两度遭包围,亦酿成日前七一的立法会冲击。不同界别人士,甚至前问责官员,均认为政府须设独立委员会全面调查,惟当局无动于衷。
鉴古知今,《香港01》细数由1950年代起,港府为三场“暴动”撰写的报告书,无一不影响深远,尤其1966年“天星小轮加价骚乱”的报告书,是出自独立调查委员会,详查动机、暴力升级过程、焦点演变,连警方的行动部署,都巨细无遗,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情况、青年,四方面分析骚动背后的近因远虑、潜在不安,“本港将来的幸福系于今日的青年,所以,本港的继续繁荣和成就实有赖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委员会的尾章之言。
▼7.1冲击立法会情况▼
本港上世纪有多场骚乱抗争。其中,港府就1956年双十暴动向英国呈交的《九龙及荃湾暴动报告书》,分阶段描述事件,逢有事态变化均会列明时间,并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状态,指出徙置区的人满之患是导火源头,要正视土地问题,该处又聚集了一群为时政所害的人,发生乱事是“一如干柴候火待燃”。
至于六七暴动,由殖民地司署负责的《香港骚动1967》,内容围绕左派份子的各种宣传手段,港英政府面对“外忧内患”在行政上如何成立不同的临时委员会应付。
1966年调查委员会盘问参与者包括警员、示威者
最具代表性的报告,是1966年抗议天星小轮加价引发的骚动,时任港督戴麟趾在乱事未完时,已下令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按第86章《调查委员会条例》,由首席大法官(按察司)何瑾任主席,传召示威者、港府及警务处代表、现埸警员、记者、巴士司机等作证供,公开盘问了64人,并了解被定罪者的参与动机等,最后把研究写成长达125页的《一九六六年九龙骚动调查委员会报告书》(《66年报告》)。报告书除了涵盖加价背景,亦将持续四日的骚动分阶段研究。
倘若本港社会以为那些参加或被动地支持骚乱的人只是非常贫苦以及不满现实的人,并以之自慰,则属大谬。大多数的参加者…并不非常穷困,并不属于常常被称为罪犯的一类人。我们在最后的几章中,要极力表明这些人怎么会参加这次的暴动。
示威一发不可收拾酿暴动 反思政府予青年观感
还原来龙去脉后,委员会指出“暴动只是初期示威一发不可收拾的一项没有预谋的结果”。了解到是一场非有组织的暴动,并是以“无犯罪前科”的青年人为主,委员会在结论一章开宗明义是要了解社会的“潜在不安”,从政治、经济、教育、住屋、社区政策方面,探讨市民所面对的困境,针砭政府中央集权,缺乏下情上达的机制,特别是年轻人对香港无归属感,认为殖民政府只为英国谋利,提出的建议都是促政府为时下青年困局对症下药。
报告书其中提出要扩大市政分区制度,以增进公务员跟市民的接触,政府便在1968年成立民政署制度,香港至此方有青年服务。
检讨政府沟通弱点及警力 助建日后防暴策略
委员会在“骚动的教训”章节中,揭露政府未能有效利用传媒沟通,须广辟与民众之间的传递途径。又探讨民众对警方的态度,委员会反对示威者指控警方的介入令暴动愈演愈烈,但亦指出警队有些工作性质“会使他们为人所憎恶”,而庞大队伍中亦难免有不良或不满的人员,“警方必须接受这种警员会引起真正的不满和误解”会影响民众对警方的态度,故需持极公正及警惕态度以便随时纠正误解。委员会建议警方与民众及报界建立密切关系。
而早于“双十暴动”,造成数百人死伤,虽然时任港督在呈函中力撑警方用枪械镇压,已尽其可能减低死伤风险,但政府报告最后一章“概评”指出,警察应受训以机智或劝导方式,与民众合作,尽量减少使用武力。政府其后汲取教训,逐步改善警方装备及应对暴动策略。警察机动部队便应运而生,沿用至今。
▼612逃犯条例修订二读冲突▼
目前只有监警会设专案组检视警方武力
今次反修例示威风波,是回归后继2016年的大年初二旺角骚乱,港府再次用上“暴动”字眼,有5人因涉“暴动罪”被捕。有跨界别声音认为政府应成立独立委员会,深入检讨大型抗争的背后成因,相信彻查当日真相外,同时亦能改善警民关系。惟至目前,只有监警会成立专案组检视警方在连串冲突中有无违规。事实上,自旺角骚乱后,警方设内部检讨委员会检讨警方应对策略,惟究竟事件的深层次成因为何,政府始终拒绝为事件成立独立委员会调查。
张炳良:调查独立可“安社会心”及“还警方公道”
前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接受《香港01》访问表示,赞成政府应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6月12日发生的警民冲突事件,社会现时将当日警民冲突的矛头指向警方,认为责任应由警方承担。他欢迎监警会设专责委员会,但只能审视警察投诉课的投诉及就警方行动提出建议,对警方以外所发生的事件则不在其调查范围内,如冲突事件的成因、经过、结果,监警会都无权调查。
张炳良强调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与监警会的工作并没有重叠,前者是可取的做法,会是“安社会心”,能够调查当日现场到底发生何事、警队指挥判断是否有误,又或事件中责任谁属等,更能“还警方公道”。过往许多香港重大事件都有相同做法,不会改变决定。要确保独立调查委员会的公信性和作出公平、公正的调查,张炳良则建议委员会可参考过往政府惯例,由法官担任委员会主席,就事件进行调查和聆讯。
杨岳桥:从政者为了解民情都应设委员会调查
公民党党魁杨岳桥形容6月12日的警民冲突是“前所未见”,当日冲突导致多人受伤,其中更伤及平民,事件引起社会关注警权问题。他认为造成现今局面并非由单一事件引起,而是由过往累积而成的不满,加上政府的拙劣造成大量反对民意,所以必须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进行检讨,他相信此举除了能彻查当日真相外,同时亦能改善警民关系,只要政府向市民展现不偏不倚的调查态度,更能有助提升政府形象。他以沙中线红磡站工程为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设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定期提交报告能有助释除公众疑虑。
杨岳桥认为可参考沙中线调查委员会的做法,由退休法官领导调查,有助增加其公信力,不论市民或警方均可作供,报告中亦可加入建议,若政府采纳将有助日后施政。他直言“任何正常嘅从政者,只要有了解民情都会赞成设委员会调查,睇唔到有咩原因唔查”。
▼过往大型示威冲突中政府字眼及控罪▼
谢伟铨︰倡研究近年抗争事件 有助日后政府施政
立法会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议员谢伟铨早前亦曾去信特首林郑月娥,促请考虑成立检讨委员会。他强调,委员会并非单一就6月12日发生的警民冲突作调查,而是全面检讨近年大型群众抗争活动成因、管治架构,以及政府处理手法等,以改善并协助政府有效施政。他认为现阶段应先集思广益,未来亦可以组成不同委员会分担调查的工作,是一项长时间性的研究。
他解释,若单单就6月12日的警民冲突成立委员会进行调查,并非为“向前看”的做法;加上近年多次发生抗争事件,包括新界东北抗争、占中,直至近日的反修订《逃犯修例》引起的警民冲突等,反映政府施政上有一定阻力。谢伟铨希望透过委员会以宏观角度,反思并检讨政府施政上出现甚么问题,同时提出有建设性并可行的建议,认为有助日后政府施政。
借古考今,双十暴动报告警示,面对骚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各事将统加研究”;天星小轮加价骚动调查委员会寄语,“政府与民间所产生的隔阂,对于任何行政体制,都是一项持续性的危险和使之忧虑的事”,必须了解骚动背后所牵涉到的社会问题,才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