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传人戊型肝炎再现 三患者住九龙城、南区及屯门 一人已离世

撰文: 陈倩婷
出版:更新:

本港去年9月发现全球首宗人类感染大鼠戊型肝炎(rat Hepatitis E virus ,HEV)个案,至11月再发现第二宗个案,两名患者均住于黄大仙区。
卫生防护中心今日(14日)公布三宗人类感染大鼠戊型肝炎新增个案,三名患者分别居于九龙城马坑涌道、南区海怡半岛及屯门友爱邨。其中住在友爱邨的74岁男子本身有长期病患,曾出现肝功能异常。他因长期病患于4月28日入住屯门医院接受治疗,并于5月4日离世。另外两人曾出现肝功能异常,情况一直稳定,无需入院。

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左)去年9月时指,首次发现大鼠HEV可传染人类。(资料图片/张浩维摄)

一病人潜伏期曾到台湾及韩国

首两宗个案分别涉及一名有长期病患的81岁男子及一名有长期病患的67岁男子。他们均曾出现肝功能异常,情况一直稳定,无需入院。第三宗个案涉及一名有长期病患的74岁男子,他亦曾出现肝功能异常,他因其长期病患于4月28日入住屯门医院接受治疗,并于5月4日离世。三名病人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证实对大鼠戊型肝炎呈阳性反应。

卫生防护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1岁男子居于九龙城马坑涌道、67岁男子住在南区海怡半岛,而74岁男病人住在屯门友爱邨。病人记不起曾接触鼠只或其排泄物,亦没有在住所发现鼠只。其中67岁男病人曾於潜伏期内到台湾及韩国,中心其后补充,该病人1月到过台湾、2月到过南韩;另外两名病人於潜伏期内则未有外游。

卫生防护中心发言人称,根据现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暂未能确定有关感染的源头及途径,调查仍在进行中。

三名病人均是香港人、同属退休人士,他们的家居接触者是其妻子,全部接触者均未出现病征,三宗个案的流行病学关连仍在调查中。

↓↓老鼠出没彩云邨实录(极度慎入)↓↓

+5

首两宗个案均住黄大仙区

本港去年发现全球首宗大鼠传人戊型肝炎个案,到11月时再确诊多一宗,患者均住黄大仙区,累计录得5宗同类个案。至于本港的戊型肝炎个案数字方面,2017年录得64宗,2018年录得42宗,2019年截至5月13日则录得29宗。

卫生防护中心指,目前人类感染大鼠戊型肝炎的确实传播途径尚未明,而一般导致人类感染的戊型肝炎病毒则主要是透过粪口途径,如饮用遭到粪便污染的食水传播。另外,食用来自受感染动物而未经煮熟的肉或肉类产品(戊型肝炎病毒曾于猪肝内检测到)亦可感染戊型肝炎。

食环署发言人指,署方人员会联同房屋署职员、物业管理公司及有关人士视察区内公共屋邨、私人屋苑及三无大厦的鼠患情况,并就防治鼠患提供专业意见及技术指导,以加强防治鼠患的成效。而南区、九龙城区及屯门区各相关组别人员会展开联合行动,加强清洗公众地方及该处的防治鼠患工作,以及检控违例弃置垃圾及废物的人士。食环署人员亦会与区议员一同巡视区内受关注的地点,进行防治鼠患措施和公众推广活动。

九龙城区鼠患指数全港第二高 达6.1%

2018年全港各区平均鼠患指数为3.4%,今次有患者居住的九龙城区是全港第二高,达6.1%,仅落后于深水埗区的6.7%。其余两名患者所住的屯门及南区,鼠患指数均低于平均,分别为2.1%及0.5%,南区更是全港鼠患指数最低的一区。

↓↓全港各区2018年鼠患指数↓↓(由低至高排列)

+14

2018年全港鼠患参考指数为3.4%,较2017年的3.5%略低。食环署表示,指数少于百分之十,表示鼠患情况并不普遍,而今年会继续分两阶段进行全港灭鼠运动。首阶段已于1月初展开,直至3月15日完成。而第二阶段将于7月展开,为期十个星期。署方指,会继续研究及测试不同技术,如夜视摄录机、热能影像摄录机、气压灭鼠器等,以提升对老鼠活动的监察及控鼠工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