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小组18项建议 倡增津贴支援幼稚园家教会 拒设专职教师

撰文: 邝晓斌
出版:更新:

家校合作及家长教育专责小组去年发表咨询文件,并于同年9月14日完成收集公众意见。小组今日(29日)向教育局提交检讨报告,共提交18项建议,当中包括增加幼稚园家教会的成立津贴、推出“正向家长运动”、职场家长教育课程等。

(资料图片)

应教育局的邀请,专责小组于2017年12月成立。其间,小组参考本地及其他地区推广家校合作和推行家长教育的情况,以及本地有关的研究,同时检视本地大专院校和非政府机构提供的家长教育课程及活动。

小组去年7月发表咨询文件,曾提及当局应采取多元及创新的方式,推行家长教育,包括网上学习课程及职场的家长教育课程。小组今日提交的检讨报告亦有囊括相关建议,强调小组提出的方向、策略及改善措施,在咨询期间广泛获得支持。

现时,近三分之一的幼稚园已成立家教会,全港已成立家教会的资助中小学、幼稚园总数约1,400所。

专责小组建议,当局应采取多元及创新的方式推行家长教育,包括网上学习课程及职场的家长教育课程。(资料图片/张浩维摄)

倡增加幼稚园家教会的成立津贴和经常津贴金额

专责小组表示,理解幼稚园的人力资源相对较少,令大部分幼稚园对成立家教会有担心和顾虑,但小组认为幼稚园成立家教会,可以更有效推广家校合作及家长教育。小组建议,当局应增加幼稚园家教会的成立津贴和经常津贴的金额,吸引更多幼稚园成立家教会。

报告引述有意见认为,需要在学校设立专职教师,统筹及推行有关家校合作及家长教育的工作。专责小组回应指,现时推动家校合作的工作主要由学校家教会的家长及全体教师负责,发挥团队合作的效果;如设立专职教师统筹相关工作,预计其工作性质及工作量,未必适宜开设一个独立的职位。

另外,专责小组在报告中表示,部分家长或会过分重视子女的学业表现,而忽视子女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令子女误以为优秀学业表现便是个人成就的全部;家长过高的期望及朋辈之间的比较,亦可能为家长及孩子带来沉重压力。

家校合作及家长教育专责小组发表检讨报告。

小组相信,要帮助家长改变固有观念,家长教育及公众教育同样重要,因此建议推行全港性的“正向家长运动”,并需长期及广泛地推行数年。

教育局局长杨润雄回应指,当局会仔细研究报告内容及建议,以采取合适的跟进工作及循序渐进地落实可行的建议,惠及不同需要的家长和学生。

家校合作及家长教育专责小组提出的18项建议

提供更多资源,增加给予学校及家教会“家校合作活动津贴”的津贴额;
增加家教会联会申请“家校合作活动津贴”的活动数目,并设立新的津贴项目,供家教会联会合办联区的家长教育活动;
增加幼稚园家教会的成立津贴和经常津贴的金额,鼓励更多幼稚园成立家教会;
加强宣传和教育,协助幼稚园及其办学团体进一步了解设立家教会的程序和相关事宜;
委托大专院校或非政府机构制定家长教育的课程架构或课程指引;
向教师提供短期培训课程,加强教师对调解、家校沟通及推动家校合作和家长教育等各方面的技巧;
发展家长教育网站“家长智Net”,使成为更普及的家长教育学习平台;
推出“正向家长运动”,透过不同的平台宣传“正向家长运动”,以“正向家长运动”为主题,制作短片及文章;
为幼稚园和公营学校提供津贴,推行“正向家长运动”下的校本活动;
委托非政府机构进行外展宣传活动,例如于公共屋邨、商场或街市等,举办摄影、游戏、艺术等多元化的活动,以广泛接触更多不同背景的家长,推广“正向家长运动”;
根据政府制定的家长教育课程架构或课程指引,建议教育局委托大专院校或非政府机构设计和举办有系统和实证为依的家长教育课程,对象包括一般父母、祖父母、单亲家庭的家长,以及有特殊学习需要、非华语、新来港和经常缺课的学生家长;
鼓励或委托大专院校进行各项有关家校合作及家长教育的研究;
委托非政府机构定期在不同区域就各种主题提供免费的家长讲座/工作坊,对象包括一般父母、祖父母、单亲家庭的家长,以及有特殊学习需要、非华语、新来港和经常缺课的学生家长;
委托大专院校或非政府机构研发及提供家长电子学习课程,让家长透过电脑或手机自学;
优化专为父亲、母亲、祖父母及单亲家庭的家长而设计的课程,以涵盖不同家庭岗位的成员,以配合他们在培养儿童方面的需要;
委托大专院校或非政府机构为有特殊学习需要、非华语、新来港、经常缺课的学生家长优化切合他们需要的家长教育;
委托大专院校或非政府机构设计及提供专为在职家长而设的职场家长教育课程;
透过媒体(例如政府宣传短片)鼓励公司参与职场家长教育课程,并可尝试与其他促进企业社会责任计划的机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