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公立医院长年逼爆、服务排长龙 一切都是一场阴谋?
近年大家一听到“医院管理局”,可能都会联想到一些离地万丈、肥上瘦下的高层,多年来医管局亦不断爆出关公灾难。最近期一役,莫如今年初的流感高峰期间,局方竟想出找艺人拍片、用员工福利基金买鱼蛋烧卖向前线医护人员“打气”的“屎桥”,但其实医管局的核心管理问题不止于此。
医管局在90年代初成立后,一定程度改善医疗体系管理效率,1999年发表的哈佛报告,亦肯定医管局这方面的贡献。但报告同时提到医管局“角色矛盾”,包办服务的买家和卖家,并无诱因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服务。针对以上问题,有“怪医”之称的立法会前医学界议员梁家骝,6年前曾在立法会动议一个“终极版”的哈佛报告落实方案,就是解散医管局,整个制度推倒重来。
《哈佛报告-医疗大辩论20周年》系列之六
▼哈佛报告懒人包▼
医界阴谋论:医院逼爆有利争取更多资源
医管局在1990年成立,掌管本港公立医院,经费仍主要来自公帑,但以独立法团加强管理效率。哈佛报告认为,医管局有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素,药物采购等方面的效益也有显著改善。不过,医管局兼任医疗服务的“供应者”和“购买者”。简言之,即医管局一方面透过对属下医院联网发放经费、代表公众与各医院洽商服务的种类和范围,但又负责管理和经营医院、为员工提供保障。结果他们提供服务时要考虑自身的利益,未必将市民利益放在首位。
这种角色矛盾,会引伸许多问题。例如在医管局角度,当然需要争取更多政府拨款,让营运更加“松动”,但医界向来有阴谋,指最有效“争取”方法,往往就是容让医院爆煲、轮候时间长,引发公众和政府关注;又例如,医管局向七个医院联网分配资源和人手时,轮候时间是其中一个考虑因素,轮候时间长的专科门诊容易获得更多,意味各联网有较大诱因任由新症长期轮候,扭曲了医疗服务。
诚然,我们应该相信绝大部分前线医护人员都是专业、救急扶危,但在这种利益关系下,医管局及各联网的管理者,确未必有足够动力改善服务。
“怪医”梁家骝:医管局因管治不善获得更多拨款 应解散
但医管局服务水平惹来批评也是事实,在2013年7月的立法会会议,梁家骝提出相当“惊人”的动议,就是要求解散医院管理局。梁家骝因为不喜交际,平时“唔声唔声”,但一出手就平地一声雷,获得“怪医”外号。2002年,他曾连同百多名医生入禀向医管局追讨假期工作补偿,缠讼十年,甚至自行垫支打官司,最终迫使医管局赔偿数亿元;2016年医委会改革一役,他几乎以一人之力拉布瘫痪立法会。
梁家骝在议案中表示,医管局角色矛盾,即使政府增加拨款,联网资源亦分配不均,无法改善服务质素,但医管局反而因管治不善得到奖励,获得更多拨款。因此他建议解散医管局,按照“钱跟病人走”原则,因应各区人口及病人数目,直接向公、私营医疗机构购买服务,容许病人选择就诊医院,令资源使用及分配受立法会监管。
梁家骝动议的精要,其实正正是源于1999年的哈佛报告,因为由政府向公私营医疗机构购买服务,和哈佛报告所建议的“竞争性一体化医疗护理”其实有不少相通之处。哈佛报告所建议的,是将医管局分拆成十多个以地区为本的系统,角色变为“中介者”,负责与公私营医疗机构订立不同的服务协议,按各区需要提供一条龙的医疗服务,通过公平竞争促进质素,并落实“钱跟病人走”,解决现行的角色问题。
当然,这个建议需以全民供款为基础,在香港难获支持无法实行。梁家骝提出的版本,是改由政府牵头直接购买服务、由立法会监管,再让病人选择所需的医疗服务,背后理念其实一脉相承。
政府检讨医管局 未提角色冲突问题
不过这动议始终较为进取,当日在会上得不到广泛支持。出席会议的时任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认为,医管局确实有不少进步空间,但成立以来已大大改善香港的医疗服务,获得国际认可。最终议案亦只能在地区和功能界别各获一票支持(梁家骝及梁国雄),被大比数否决。
政府在该年8月,成立医管局检讨督导委员会,全面检讨该局运作,由高永文担任主席。不过委员会的组成,被指官方成分过重,欠缺前线公营医生代表,梁家骝亦无份。
委员会在2015年7月发表报告,就医管局管理提出十大建议,包括优化计算医管局向各联网分配资源的计算模型、加强与各专科联系尽可能缩短轮候时间、加强各联网员工管理的一致性、加强公私营协作等。可是,报告没有深究医管局“包办买家卖家”的角色矛盾问题,更认为维持现行的联网制度较为合适,只对联网的划界稍作微调。
《哈佛报告-医疗大辩论20周年》系列:
改变医管局角色等同“推倒重来”
换言之,医管局角色矛盾问题从建立之初已存在。先天不足之下,哈佛报告提出终极改革建议,惟未能实行。梁家骝提出解散医管局,他本人强烈否认这是一时意气,而是有政策基础。
不过要改变医管局角色,是一个极度重型的改革,几乎要将医管局30年来建立起的一套推倒重来,但没有完善的医疗融资,解决“钱从何来”的问题,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政府检讨医管局问题时,亦只将焦点放在行政管理、服务种类、资源分配细节上,并无打算从根本上改革医管局的角色。
当然,以医管局今日的管理文化,如果要讨论重大改革,会否充分征询前线医护意见?如果有,又会否不断召唤医生到总部,没完没了地开会开会再开会?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