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医疗负担日益沉重 “钱喺边度嚟?”廿年来无答案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高效的医疗体系对一个现代化社会固然必要,但在财政上如何长期维持,是相当现实的问题。2003年2月,时任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曾就医疗资源问题,在立法会向市民及议员大动肝火,质问:“钱喺边度嚟?天跌落嚟?树生㗎?”
讲到医疗费用钱从何来,相信不少人都会联想到近日政府推出的“自愿医保”,但其实1999年哈佛报告所提出的医疗融资方案更为“宏大”,建议政府推行融资改革,以社会医疗保险形式,由劳资双方供款,落实“钱跟病人走”,但在反对声音下无法实行。
往后,政府尝试推动医疗保险计划,将病人疏导到私营市场。不过政府却遇到极大阻力,立场亦不断退让,由“强制医保”变成“自愿医保”,到现时连最关键的高风险池都消失不见,保障不到最有需要的人。整个医保计划走样,沦为鸡肋。香港步向高龄社会,医疗“钱喺边度嚟?”的问题,由20年前的哈佛报告,到今日也未有答案。
《哈佛报告-医疗大辩论20周年》系列之三

▼哈佛报告懒人包▼

+15

医疗开支增加 哈佛报告倡“联合保健”

所谓医疗融资问题,说到底就是“由谁埋单”的问题。政府在1990年成立医院管理局,九成以上经费来自政府,继续为市民提供廉价医疗服务,但以独立架构管理提升效率。不过这种模式,政府负担绝大部分医疗开支,结果医疗卫生总开支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百分比,由1989/90年度的3.6%上升至2016/17年度的6.2%。随著人口老化、市民对服务要求提高、新技术昂贵等,整个系统可能不胜负荷。

针对这个问题,20年前哈佛报告曾建议港府设立“护老储蓄户口”,把市民月入指定百分比扣起,供退休或不幸残障时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第二步设立“联合保健”,由劳资双方共同供款付保费,支付各种慢性病的费用,政府另外成立半公营的联合保健基金公司负责承保。

再进一步,报告建议设立“竞争性一体化医疗护理”服务,将医管局重组为多个地区性医疗一体化系统。公私营医院和医生可以自行合作设立系统,提供预防、基层医疗、门诊、住院、复康护理等一条龙服务。报告认为,这可落实“钱跟病人走”概念,让需要医疗服务的人自行选择合适服务,公私营医疗公平竞争。

香港公营医疗体系负荷沉重,公营医疗开支未必能长期维持。(资料图片)

“强医金”争议过大 触礁收场

但理想归理想,如何实行是问题。强制供款最大弊病在于,年轻一代需要长期供款,但保障的却是年长人口居多,而人口老化,往后年轻人负担会愈来愈重。加上回归初期经济不景,强积金又刚实行不久,如再加一项供款,市民和雇主都感百上加斤。所以咨询期间,强制供款得不到民间和商界支持。

面对商界强烈反弹,拒绝就医疗供多一份,在2000年,政府推出《你我齐参与,健康伴我行》咨询文件,建议成立“颐康保障户口”,要求达一定年龄的在职人士供款,由市民自月薪中拨出1%至2%,到65岁时取回。不过这只是由市民单独供款的“强医金”,同样遭到强烈反对而触礁。

食卫局于2008年推出《掌握健康,掌握人生》咨询文件。(咨询文件网站截图)

医疗保险:由强制变自愿

由于雇主+雇员,又或市民自行供款皆行不通,公营服务加价又争议大,政府往后将目光转向医疗保险。2008年,政府预留500亿元作医疗融资改革,食物及卫生局同年推出《掌握健康,掌握人生》咨询文件,初时倾向“强制私人保险”。不过当时社会关注强积金管理费过高,如实行强制医保很容易重蹈覆辙,白白便宜保险界。所以医学界、民间、政界都不主张实行强制医保。

于是政府再退一步,改为自愿医保。最初港府承诺“人人受保”,但由于医保变成自愿制后,可能吸引大量长期病患、长者等索赔风险较高的人士投保,如果再规定必须承保,保险公司可能要冒做蚀本生意的风险,所以保险业界反对声音相当大,故迟迟没有细节出炉。

高风险池、必定承保、保单自由行全变“八万五”

政府于2014年12月中,推出自愿医保咨询,初时建议为“标准保单”定下十二项最低要求,包括保单自由行(即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提出索偿,转换保险公司时不须重新核保)、必须为合资格人士承保等。不过时任食卫局局长高永文及后表示,当初的500亿医保基金,只会拨约43亿成立“高风险池”,为愿意投保的高风险人士包底,其余会用作改善公立医院,医保基金大幅“缩水”。

更精彩的还在后头。政府在2017年初发表咨询报告,虽然这些保单“最低要求”在民间获不少支持,但由于“保单自由行”及“必定承保”要实行就必须设立高风险池,而社会对此未有共识,所以暂缓推行,斩件上马。

食卫局于3月底举行自愿医保计划启动礼。(资料图片)

《哈佛报告-医疗大辩论20周年》系列:

香港医疗体系:一个连哈佛专家都“医”不好的烂摊子

医疗投诉“球证兼球员” 寻公义先看身家有几多个零

不保高风险者 计划沦鸡肋

酝酿两年后,现任食卫局局长陈肇始在今年拿出的自愿医保方案,已经大幅折衷,高风险池要“继续研究”但无时间表。从内容细节看,每名申请人上限8,000元的扣税额,确实为计划增加一定吸引力;至于投保前已有疾病,在标准计划内第一年不会获赔偿,之后逐年增加,第四年起有百分百赔偿,算是比坊间一般医保有所进步。

但医保政策重点,从来是高风险人士保障。因健康的中产或高收入人士,可能本身已投保或负担得起日后的医疗费用,自愿医保对他们而言只是多个选择。可是长期病患、长者、罕见病患者等才是最有需要医保的人,因他们难以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当他们不受保障,只会继续向公营体系寻求医疗服务。

当日哈佛报告倡议“钱跟病人走”,背后的原意就是做到社会共同承担日益上升的医疗费用。但医疗融资讨论了20年,最终只得出一个自愿医保计划,对本来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市民锦上添花,对真正有需要医保的人士却无法雪中送炭,计划的意义,早已削弱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