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马湾村、深水埗闲置地建过渡性房屋 料可建467个单位

撰文: 张嘉敏
出版:更新:

公屋轮候时间屡创新高,最新数字更显示一般申请者上楼平均须等候5.5年。近年过渡性房屋成为短期内解决恶劣住屋问题的措施,但社会上可建相关项目的选址却不多。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早前获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拨款逾2,400万元,研究本港5个闲置选址,最终选出当中3个选址可再作进一步改建过渡性房屋具体研究,包括前圣公会赤柱小学、深水埗钦州街天桥相邻土地及马湾旧村,料共可提供467个单位。前规划署署长、创新设计院总监凌嘉勤称,政府已收回选址内大部分土地,估计发展难度不高,并指政府应更积极推动过渡房屋,回应社会需求。

创新设计院总监凌嘉勤(中)与其团队讲解3个过渡房屋选址。(张嘉敏摄)

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早前获拨款2,419万港元,进行为期3年的“骚.In.庐”-“十万分一”计划。当中首季主题为过渡性社会房屋,集合86名来自社会各个范畴的专业人士,于过去2个多月就本港5个闲置土地的选址作出研究。

选址以长期闲置、交通便利、相邻地区拥有基本社区设施等作准则,当中选出当中3个选址作出具体规划方案,包括前圣公会赤柱小学、深水埗钦州街天桥相邻土地,及马湾旧村。而另外两个地点:茶果岭前四山公立学校,及薄扶林旧牛奶公司职员宿舍,则分别因有大型工程进行中,及难以运送建筑物料等原因,而不作进一步考虑。

改装赤柱弃置校舍 提供54个住屋单位

当中于赤柱佳美道的前圣公会赤柱小学,涉及约1,250平方米研究团体建议可将原有楼高3层的空置校舍,改建为过渡性房屋,料共可提供约54个单位。计划将分两期进行,分别改建现有建筑物先提供18个单位,并使用预制组件增加最多46个单位,同时会提供公共空间及设施,以应付居民日常所需。团队认为选址邻近赤柱大街,加上邻近公屋马坑邨,相信交通配套可应付居民所需。不过,由于地点无车路直达,或对日后运送建筑物料有困难。

深水埗钦州街天桥底 以组合屋形式提供单位

另一个建议选址位于深水埗钦州街天桥底土地及相邻用地,涉及两幅地皮,面积约9,300平方米。该地点现有一幅地皮租作临时地盘办事处用途,研究团队建议以组合屋形式,加建5幢楼高3层的过渡性房屋,共提供187个单位,每个单位面积约156平方呎。

由于另一幅地皮位于天桥底,现时噪音问题严重,故认为不适合兴建住宅单位。团队建议利用该幅地皮提供公共空间,作举办社区活动之用。计划将分为短中长期进行,目标于首3年内落成住宅单位。

建议改划马湾旧村 改建村屋为住宅单位

涉及业权问题荒废多年、原拟作马湾公园二期的马湾旧村,同样被列为具发展可能的选址。研究团队提出两个方案,分别以修复马湾旧村内的村屋,提供180个过渡性房屋单位;同时将靠近入口处的村屋改建为餐厅及商铺,以打造为自给自足的社区。另一个方案除建议翻新现存村屋外,亦会以组合屋方式加建单位,料可提供215个单位;另外亦会利用地铺开设商店,及发展农业等。

由于现时仅可利用渡轮,或从青衣及荃湾乘坐巴士前往马湾;加上交通费用不菲,或会影响居民入住意欲,及对当区交通构成负荷。不过,团队认为当区交通可应付马湾日后的人口增长,甚至带来更好的成本效益;而因过渡房屋租金较低,估计对基层住户仍有一定吸引力。

马湾旧村同样被列为可研究发展的选址。(理大提供图片)
马湾旧村为建议的选址之一。(资料图片)

凌嘉勤又指,以改装现有建筑物方式提供单位,可顺带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既可保育亦能回应社会需求。他称,3个项目共约可提供467个单位,自计划推展已有约6间非政府机构表示对项目有兴趣。他强调,团队工作仅属前期研究,若个别机构对项目有兴趣,应自行与政府磋商。

团队将就项目作进一步研究,包括所需成本、设计,及咨询当区居民的意见。他们于本月内已就项目详细设计进行招标程序,预计可于明年1月开展研究,并于4月提交方案。

马湾公园有限公司表示,支持政府尽快按计划兴建更多公营房屋,解决基层市民的住屋需要,亦欢迎有关的新建议。公司对建议采开放态度,但由于政府仍未将土地发展权交予发展商,在现时情况下未能确定将有关土地用作过渡性社会房屋是否可行,但会密切留意情况和政府意向,并作出相应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