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天气变差】塱原紧急“收米” 40多人共收割1吨稻谷
撰文: 蓝善婷
出版:更新:
这个7月经常狂风骤雨,不只令市民日常外出做成不便,更令上水塱原生态米稻田的农民和义工“好头痕”。
长春社的“禾.花.雀.塱原生态农社”在上水塱原湿地有8块稻田需要收割,共约7千多平方米。原定7月初开始,在每个星期六、日进行收割,预计可在刚过去的周末可以完成,但由于过去几星期因大雨或台风影响,未能如期进行。
长春社保育经理许淑君向《香港01》记者表示,稻米熟成但迟了收割,再加上雨水会令稻米发芽。此外,持续大雨会令稻米“倒伏”,“本身稻米唔怕水,但系狂落雨,根部可能会有真菌感染,全棵稻米会变弱,雨水积聚或者打落嚟的时候,会有重量令到棵稻米冧低。”她指,其中一块稻田已有“倒伏”情况,田中稻米都要报销。所以必须加快收割,避免有更多损失。
但在雨天进行收割,会对收割的人做成一定危险,特别是遇到雷暴时。此外,过湿的稻米收割后,储存时会发芽、发霉。长春社助理保育经理刘善鹏指,“有大约三个月时间喺田种植,到最后一个月当稻谷成熟,步骤系要放干块田,谷物会成棵金黄色干咗咁。稻谷要干身先方便之后储存。”
上星期开始,长春社连同香港观鸟会职员、实习生和米会会员一行30人,展开紧急收割稻米行动,在平日也进行收割。他们更在Facebook紧急招募义工“收米”,人数最多的一天有多达40人在田中收割。连日来的紧急“收米”,终于保住部份收成,最终收割了约1吨稻谷,可制成约700公斤米。难料的天气令今年收成有不少损失,许淑君指今次收成比以往少5-10%。
“禾.花.雀.塱原生态农社”以保育生态为主、尊重本土生产的耕种概念,与塱原农夫合作管理水田。农夫们根据传统水稻的耕种方法,每年生产两造稻米,收成日期是头造4–7月、尾造8–11月。并邀请市民参与插秧、施肥、收成、晒谷、碾米等农务工作。市民可在网上登记参与种植稻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