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周三收回大老山隧道 五隧在手 助纾缓塞车? 学者:不乐观
大老山隧道的专营权将于周三(11日)届满,并正式交回政府。随着收回大隧,现时三条过海隧道及三条陆路隧道中,政府已五隧在手,只剩下西区海底隧道,这是否意味政府提出的“六隧分流”即红隧及狮隧加价,并研以公帑补贴调低西隧费用方案会加快推行?有助纾缓塞车问题?
有学者认为,收回大老山隧道无助纾缓现时交通挤塞情况,他分析指现时挤塞的问题出自在过海隧道,加上政府的“六隧分流”最终方案未出炉,难以解决现时的问题。
政府早年展开隧道分流研究,探讨是否需要透过改变3条过海隧道及其接驳隧道的收费。政府去年提交的文件提出了“六隧分流”的概念,并指红隧及东隧长期挤塞,西隧则未达设计流量。
政府:红隧、狮隧须适度上调隧道费
3条连接隧道(狮子山隧道、大老山隧道及尖山隧道)车流量亦不均。政府估计,假设隧道费维持不变,预计去到2021年,6条隧道平日早上和傍晚繁忙时段的总交通流量,都会超过其设计流量,但西隧只是略为高于容量,有空间接收其余两条隧道的车龙。
而鉴于西隧的专营权要到2023年才届满,政府去年建议将与西隧专营公司讨论运用公帑提供补贴,让驾驶者所支付的隧道费可以下调。另外,政府亦认为红隧及狮隧位处中央,但收费是各条隧道中最低,有须要适度上调红隧和狮隧的隧道费,并同时减低其他替代道路的收费。
熊永达:政府应先推出六隧分流最终方案
随着大老山隧道收归政府拥有,政府五隧在手,能否加快落实六隧分流计划,以纾缓交通挤塞?香港运输研究学会资深会员熊永达认为,收回大隧对纾缓交通挤塞的意义不大。他解释,政府去年收回东隧,但却未有调低收费,令红隧仍然“塞爆”,而大老山隧道是新界区隧道,如果要进行分流则要跟东隧一并进行;他称,如果政府要彻底解决挤塞,最有效就要提高红隧收费,以分流至东隧。
立法会铁路事宜小组委员会副主席陈恒镔认为,政府可先调低大老山隧道和东隧的收费,他指现时沙田的交通同告“塞爆”,所以降低收费水平可有助减轻狮隧和红隧的压力。公民党立法会议员谭文豪建议,政府可分阶段推出分流方案,先解决新界区的交通挤塞,但强调政府应尽快推出六隧分流的最终方案。
运房局:仍正与西隧公司商公帑补贴隧道费
运输及房屋局回复《香港01》指,政府现正就“六隧分流”进行研究,同时,亦正与西隧专营公司商讨可否运用公帑向提供合适补贴,局方指有关工作目前仍然在进行中。当有研究结果及政府与西隧专营公司讨论结束后,将会尽快咨询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运输署会继续密切监察大老山隧道的交通情况,在有需要时采取适当的交通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