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警号防心脏猝死 医生:年轻人不可忽视

撰文: 黄卓然
出版:更新:

由心脏系统问题引致的突然死亡个案,医学上称为“心脏猝死”。心脏科专科医生周荣兴指,心脏猝死前或有4大警号,包括胸闷、昏厥、气促、心悸。若本身有家族病史,或有“三高”即血脂高、血压高或血糖高的人,出现上述警号便应尽快求医。他又指,心脏病趋年轻化,近5年有部分个案是约30岁便需“通波仔”,相信与港人饮食习惯西化有关。

受贺尔蒙影响,男士比女士易患心脏病。(Getty Images)

心脏猝死成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炎等,可突然病发,并在1小时内夺命。周荣兴指出,心脏猝死虽然无明显病征,但病发前亦可能会有警号,例如气促,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心脏无力揼血,令血液倒流及囤积于肺部,形成肺积水,患者便会气促。另一个警号是胸闷,由于心脏与胃部接近,不少病人会误以为是胃痛,更因此延误治疗。他说,其他症状包括昏厥及心悸,若出现症状若置之不理,后果不堪设想。

 

心脏病年轻化 30岁要通波仔

周荣兴又指,近年心脏病年轻化,主要受饮食及生活习惯影响。临床上,10年前只有20%冠心病患者为50岁以下人士,至今已达40%。他见过最年轻的心脏血管栓塞个案,仅约30岁,个案为男性,有肥胖及血压高问题,因心痛求医,确诊急性心肌梗塞,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俗称“通波仔”。他又指,亦曾有个案出现胸闷,服食胃药1至2星期没好转,最终因心痛,向心脏科医生求医,发现问题其实是心脏血管栓塞。

他透露,受贺尔蒙影响,男性比女性易患心脏病,其他心脏病高危因素包括吸烟、肥胖、糖尿病等。大概一半冠心病患者并无明显病征,容易延误治疗。他鼓励市民有任何不适,尤其高危人士,应尽快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