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救护车模拟运送危重病人 课程设“陷阱”考医护应变
危重病人遇到病情有变,或需紧急转送适合医院救治,但运送过程如何争分夺秒又安全?急症除了在急症室出现,运送危重病人转院、危重病人照电脑扫描,或者把病人由病房送往深切治疗部这3种情境,亦随时有突发事故。医管局去年3月起,举办“模拟危重病人运送训练课程”(SimTRIP),模拟上述3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让参加课程的医护人员先行实习,当实战时更眼明手快,救援更得心应手。截至去年12月,至少200名医护人员曾参加训练。
有份负责课程的律敦治及邓肇坚医院急症科副顾问医生钟堂顺透露,律敦治医院每个月会有300宗个案需转往其他医院接受治疗,当中10%为危殆病人,例如需要呼吸机协助呼吸的病人,除救护员以外,需要医生或护士随行。他指出,救护车的环境,与医院环境分别很大,空间比较窄、灯光比较暗、仪器存放位置不同,而且行车期间车厢不断摇晃。若病人病情突然出现变化,对随行的医护人员是大挑战。
3大情境设“陷阱”考验医护
截至去年12月,SimTRIP课程已有214名医护人员曾参加,包括20名医生及194名护士,当中6成为急症医护人员,4成为其他专科医护人员。钟堂顺表示,课程有3大模拟情境,包括把危重病人由普通病房送往深切治疗部、把危重病人转院及危重病人照电脑扫描。
课程不时会模拟一些“陷阱”,例如病人牌板纪录与病人实际情况有出入,考验参加者做好每个准备步骤的意识。他以俗称吊盐水的静脉注射为例,医护人员有时会太相信病人纪录,忽略了把病人运往目的地前,要再次仔细检查。钟说:“如果盐水在行车期间用完,摇晃下换盐水比在医院难度高,因此出发前应该先检查清楚,盐水量是否足够。” 急症科部门运作经理林启昌亦表示,部分护理程序或做法放诸病房、救护车上会有不同,他举例说,用来固定病人针口或喉管的胶布,运送病人时,用量往往要比在住院时多一倍,以防运送途中喉管或随时飞脱,但参加者常见会忽略这点。
退役救护车装嵌室内 模拟场景迫真
急症科部门主管简培基指,为了令模拟场景更真实,培训中心特地把退役救护车买回来,把车身装嵌在室内培训中心,令模拟环境更像真,是全港唯一一个室内设救护车的训练场地。他指,课程为一日制,医管局医护人员可获优先参加课程,急症科的员工费用全免,私营机构的医护人员亦可参加课程,费用为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