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囡自学手语 进入听障爸妈内心世界 矢志踏幼教路助聋人子女

撰文: 陈淑霞
出版:更新:

家家有本难谂的经,放诸宝玲的家,更是一本无声天书。
她是家中长女,父母听障,屋企静默无语,教养及沟通如遭灭音隔声,听觉健全的宝玲只能摸著石头过河,打从年幼起边学手语,边与父母及日常世界接轨。父母听不见、说不了,她一人身兼女儿及翻译的多重角色,但也有疲倦和疑虑时,叛逆期时一度想不开,早年筑起心墙拒沟通,后终开窍与家人和好如初。渐见成熟独立的宝玲,多年来不断于听障子女组织担任义工,分享切身经历,她修毕幼儿教育高级文凭在即,期望投身学前教育或言语治疗界,为同路小孩“开路”。

宝玲(左2)积极担任义工,以自身经历协助听障子女。(卢翊铭摄)

一家四口两听障 宝玲:“打手语”是家中日常

活于聋人家庭绝不容易,宝玲一家四口中,听障者就占了一半:爸爸是先天性遗传、妈妈则是后天听障,“打手语”是家中日常,她更笑言一出世便以手语优先,“就好似我母语咁。”但要与日常生活接轨,学习言语成必需的事,不过父母教导角色缺席,令宝玲尤为吃力,升小学时问题渐浮面。

她举例,“生日快乐”一词中,以手语演绎时,会前后调转成“快乐日生”;即使是简单问候语“食咗饭未?”,“打手语”时亦需将主谓逆转。凡此种种,皆令宝玲混淆不清,导致中文成续不太理想,受手语拖累,她早期的学习进度甚缓慢,后在师长帮忙下,始渡过难关。

父母拒授手语 女儿自学成才

餐桌上的欢声笑语,从没出现在宝玲一家。爸妈忌讳女儿困于聋人世界,拒向她教授手语,宝玲唯有自学成才,始能与父母沟通。宝玲生性乖巧,但聋人子女的独特背景,偶尔亦让她大感吃不消,“无时无刻要做翻译,但又唔可以怪佢哋。”且手语理解意译不明,亦令彼此沟通障碍重重,“唔系学识咗就完全表达到,就好似英文咁,只系表达到7成,会觉得佢哋唔理解我嘅谂法。”

而且,分数是本港求学的重要命题,宝玲说“嘈得最厉害嘅,都系拣科同成绩”,父母的期望,自然成为吵架导火线,“𠴱阵拎60分就话我考得差,想我拎80分”,但她心中不愤:“个问题系无人教我呀嘛,佢哋又唔识,结果咪恶性循环……”

心中苦水吐不了,长年累月下终挤提崩塌,“又要翻译、又要打电话、又要自己拣学校,觉得好烦,有段时间都唔想同佢哋倾计。”

宝玲是职业训练局学生,获颁奖学金表扬成就。(卢翊铭摄)

青年叛逆也有结束时,逐渐懂事的宝玲终不再钻牛角尖,更意识到家人重要性,她笑言现时与父母感情不俗,“佢哋今日都嚟睇我上台拎奖啊。”

游走于聋人及健全世界之间,宝玲今年21岁,年纪虽小,却已尽见社会对听障人士歧视:“佢哋唔识讲嘢,就以为佢哋唔识表达,智力有问题。”与爸妈出街沟通,旁人的侧目表情、难听说话传入耳边时,她只能够照单全收,“又会有人一直望住你”,她期望可破除坊间偏见,社会达致真正共融,宝玲更将自身经历所得,协助同路人,自中学起,她已积极参与义工活动,为同路人伸出援手。“其实依家有好多‘潜水艇’小朋友,甚至系听障子女,未被发掘到有特殊学习需要(SEN)。”

宝玲现时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攻读幼儿教育高级文凭,课余后更于香港聋人子女协会担任兼职幼教导师,策划故事游戏活动,带领年幼小童适应听障生活。

9名职训局学生荣获“伍达伦博士纪念杰出学生奖励计划”奖学金,以表扬其学业、社会公益服务等出色表现,宝玲是其中一位,另一得奖学生黄嘉琪,则修读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演艺造型设计高级文凭,她积极透过艺术、舞蹈及话剧传递正能量,并修读艺术辅引师课程,希望日后可成立社企,治愈港人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