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叹公院爆煲医护踩钢线:小巴不可超载 为何门诊病房可以?
九龙医院老翁被纱布封喉死亡一案,涉事医生黄卓义日前被医务委员会裁定两项专业失当成立,判停牌半年。事件引发一批前线医生不满,前线医生联盟发起签名行动,批评医委会聆讯无视医生的工作环境及局限,将其他职系的工作问题,诿过于个别医生。
有医生在社交网站facebook帖文,坦言公立医院服务爆煲:“医护人员踩钢线状态下工作,工作量无上限”。他以近日一个门诊服务量为例,工作量达超负荷的150%,批评管理层一直选择性失明,让前线医护人员承担制度的失败。
该名医生在其facebook帖文,并放上一张图片,显示今年5月至10月期间,一家医管局医疗机构的门诊名额爆满情况,但未透露是哪间门诊的情况。
长期超额加quota
图片所见,该门诊的病人数目上限在星期一及星期二分别原定于70人及80人。惟由于病人太多,资源缺乏,他称“大家又唔忍心要病人等更加耐,基本上系长期超额加quota(名额)咁睇。”他指出,门诊医生长期都需要每日看超过100个病人。例如在5月7日,医生需要看107个病人,即是工作量增加5成,达153%。不少诊症日子以红字写上,代表当日名额超出上限,而整个图表几乎“满江红”。
小巴不可超载 为何门诊病房可以?
他称,当医生人手不变,每人诊症数目增加,病人获诊症的时间减少,出错机会故然增加,质疑“小巴都唔可以超载,有法例规管,为何门诊同病房可以长期超载?”
继续牺牲前线去承担
他指出所谓的名额“上限”从来不存在,有都是形同虚设:“管理层一直都系选择性失明,唔会相应咁增加资源同人手。管理层依旧系用‘5个盖摭10个煲’嘅心态过骨,就算发生咗好似邓桂思嘅不幸事件,根本问题都系继续存在,继续牺牲前线去承担大众嘅舆论,去承担一个制度失败嘅后果。”
他在文末提到,除了门诊,医生巡房、做手术等医疗程序,也是以此模式运作,而公立医院的人手流失率只会继续创新高。他诘问,“为何前线(医护人员)一次又一次提出制度的崩坏,大众仍觉得是医医相卫?”
《香港01》记者正向该名医生查询进一步资料,正等候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