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记者变身厨师 体验连踩11小时冇落场之苦

撰文: 黎静珊
出版:更新:

记者与厨师,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一个为食而工作,一个为工作常将“食”放在最后。厨师谈食物配搭,记者批评古怪、不欣赏创新。两个行业,却在工时上找到共通点,十小时,是基本吧。
记者日做至少十小时,十小时也是厨师的基本工时,从工时上看,记者处理厨师工作应该游刃有余。这一天,记者变身厨师,走进热厨房,当直踩至晚上十时后,记者顶著疲倦的身躯,手酸腿软、目光呆滞,呆望车前风景半小时,不情不愿地从背囊拿出纸笔,记录一天辛劳的厨师体验。

威哥细心介绍晚餐菜单,方便打荷。(蔡正邦摄)

厨师都需要跟师傅学习,师傅威哥入行13年。早上11时开工,记者提早15分钟到达餐厅,摸门钉,自以为诚意满分。岂料,威哥不久回来,手拉一辆买𩠌车。记者说:“叫我陪你买𩠌嘛”。“不用了,下雨天”他回复。

清洁,是厨师的首要任务。(蔡正邦摄)
以前师傅教一次就走,再问就闹。现在,被师傅闹一次就走了
聋人意大利餐厅“Friends 有情有意”主厨威哥

沙士时代表现不佳马上解雇

威哥说,入行第一样要学的,就是清洁。其次一定要将出品放入口,一来试味,二来试试有没有变坏。想入行,做连锁餐厅是否好方法?威哥显得有点激动,“做连锁店学不到技巧,只想学拆胶袋、翻热”,加上现在年青人“手脚慢、转数慢”,所以请人难,“以前师傅教一次就走,再问就闹。现在,被师傅闹一次就走了”。他回忆自己2003年入行,经历沙士,当时餐厅经营困难,经理叫厨师逐个逐个煮意粉,表现不佳的马上解雇。现时香港经济下行,或者也是个汰弱留强的好时机。

面对从容不迫的威哥,高下立见,不禁自嘲一下。(蔡正邦摄)

午市刚过即开会检讨

中午十二时开始午市,威哥昨晚已经准备好大部分材料,只需将汤和酱汁煮沸。客人陆续光临,记者负责“打荷”位置,即是连系楼面与厨房,控制厨房节奏,需要将点餐数目清楚告诉煮食师傅,另外还要盛汤、烘餐包、制作沙津和装饰伴碟。最大挑战是盛汤,因为要在汤上用忌廉拉花,美感欠奉的人难以胜任。不出所料,午市过后检讨环节,记者被批评拉花不及格,因为画得不够多、不够密,汤到餐桌上犹如没有画过;又没有把各个餐的总数清楚喊出,造成厨房混乱,需要威哥帮记者“包底”照单执料。那一刻记者也自觉像捣乱多于工作。

身体劳损曾动弹不得

有一次,威哥如常搬动沉甸甸的食材,一阵腰痛,以为没有事。怎料翌日睡醒,动弹不得,强行离家上班,最终敌不过身体的警号,倚在小巴站栏杆自行报警,结果撑拐杖撑足一个月。

身为总厨,有时顶更一星期未必休息一天,只好抽空打盹。(蔡正邦摄)

不少餐厅没有“真・落场”

他表示,很多餐厅也没有真正“落场”,师傅下指示工作就工作,而且是无偿。即使有“落场”,那两小时厨师也无处容身,“睡也睡不好,玩也没得玩,逛街又不够时间”,只有在公园、后巷,甚至走火通道打发时间,赌钱、买马成为嗜好,不时借粮度日,“其实都好惨。”他自己就会看书、逛街,自学摄影,所以有一段时间改行做兼职摄影,后来还是回归厨房。幸好,现时任职的餐厅“落场”时间计入工时,薪酬比较合理。不过贵为主厨,除了一般煮食,威哥肩负控制成本、食物质素、管理食品存量及编更等重任,不时要顶更,工作至晚上11时。

记者处理牛油果搞了大半天,威哥快刀不足一分钟做好。(蔡正邦摄)

捣乱半天,是时候做点正经事。威哥吩咐将蕃茄和牛油果切粒,他示范三扒两拨将蕃茄去籽去皮,然后快速切粒,落刀之快,令人惊讶。记者生怕切伤手指,又怕残留蕃茄皮;未熟透的牛油果非常硬,需要全神贯注,结果把头垂得太低,导致手酸腰痛。一边抱怨,一边问威哥:“如果我现在才入行会否太迟?”他回应:“不会!我25岁才入行,最重要肯学肯挨,学习道理而非死做。”初学者多做沙津甜品,然后学煮意粉,最后才可处理成本贵的肉类。

威哥造甜品也有一手,尽显铁汉柔情。(蔡正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