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或成男性生育“隐形杀手” 增加婴儿睪丸发育不全风险
塑化剂原来是影响生育的“隐形杀手”。2011年台湾一场塑化剂风波,除了令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外,也发现塑化剂可能影响男性生殖器官。有学者表示,塑化剂在日常生活无处不在,除了食物外,也可从环境中接触,对男性胎儿及初生婴儿的危害尤其明显,因此要避免摄入。
当台湾于2011年被揭发有“黑心商人”在饮料和食品添入塑化剂,同年浸会大学生物系公布一项研究显示,在200个港人血液样本中,逾九成被验出含有毒塑化剂。负责研究的浸会大学生物系教授黄港住表示,塑化剂会削弱雄性荷尔蒙,并引用浸大实验指,长期进食有塑化剂饲料的老鼠,生育的下一代女多男少,即使是雄性,生殖器官也会比正常细小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长大后的精子数量也会较正常的少。
此外,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客座副教授梁嘉声表示,2011年塑化剂风波是商人特意添加塑化剂,若如食物安全中心今日(2日)公布指有食油及中式白酒的塑化剂高于食安中心设立的行动水平,估计塑化剂只是从食物接触材料迁移,对健康风险影响性低,也暂时未有科学研究证实塑化剂对人类生殖能力有害,故难以评论危害性。
至于市民日常生活能否减少塑化剂摄取量?黄港住表示,很多食物的原材料、生产过程、包装等可能已有塑化剂,人体吸入塑化剂后会在三、四天内自然排出一半,形容塑化剂的风险一直存在,建议市民尽量使用玻璃樽,减少使用胶樽,也避免使用胶樽承载高温、油腻、酸性及碱性的液体,以减低风险。
塑化剂被评为第2B级致癌物质
塑化剂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为第2B级致癌物质(或可能令人类患癌),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证实能在鼠类的肝脏和睪丸等组织引发癌症,不排除会发生在人类身上,亦有动物研究显示,如大剂量摄入塑化剂(每公斤体重、每天超过100毫克),会对动物的睪丸有不良影响。但食物安全中心指,未有经膳食摄入邻苯二甲酸酯类类塑化剂对人类生殖功能影响的研究,又指人体可有效代谢和排出邻苯二甲酸酯等塑化剂,摄入少量不会影响健康。
食安中心提供避免摄入塑化剂小贴示:
使用塑胶食物容器时,应遵从温度限制、微波炉和洗碗碟机使用指示勿使用PVC或用料不明的塑胶容器盛载油性或高温食物,应改用玻璃、陶瓷或不锈钢容器使用或重复使用玻璃瓶时,应确保油性食物不会与盖口垫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