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流感疫苗缺货 本地生产议而不决 又关数码港事?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在流感肆虐下,疫苗成为市民最佳的防护武器。现时香港所采用的流感疫苗,都是从外地购买,但由于今年全球各地都有大型的疫情,疫苗供应紧张,连带香港的疫苗也供不应求。
其实自十多年前,早已有声音指出香港应自行生产疫苗,减少对外地的依赖,但最后每一次都石沉大海,结果一到流感高峰期就随时出事,市民只能望天打卦等进口疫苗。相反深圳早在几年前成立流感疫苗生产基地,并且投产。论人才、技术,香港不会逊于深圳,但就总是堕入这个议而不决的“无限循环”之中。

流感肆虐,公立医院也不胜负荷。(资料图片 / 吴炜豪摄)

延伸阅读:【冬季流感】今年首28日78死 近3日夺18命 同期增36宗严重个案

早有舆论要求发展疫苗业 政府只议不决

自2003年沙士一役过后,香港人的健康意识提高,已陆续有舆论指出香港要考虑自家研发并制造疫苗,或至少和外国药厂合作在本地设厂。2005年11月,由于受到禽流感的威胁,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开腔表示,本港若可自行研发各类流感的疫苗,一旦全球爆发大型流感,也不需要依赖从外国输入疫苗。

政府当时的态度“看来”是积极的。2006年6月,时任卫生署署长林秉恩表示,政府曾和国际大药厂商讨在香港设厂的可能性,仍在初步商讨的阶段。其实,前特首曾荫权在2009年施政报告中所提及的“六大优势产业”中,就包括医疗和创新科技两项。既然政府重视,那依赖高科技配套的疫苗生产,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直至2009年12月,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在会上询问时任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鉴于甲型流感肆虐,政府有否就疫苗生产推出过新技术措施或支援该等措施,未来又会否将疫苗业列为可发展的产业之一。当时周一岳表示,政府一向积极推动生物科技(包括疫苗研发)的发展,如资助科研项目、通过科技园公司的“生物科技中心”提供用地和其他硬件配套设施、与内地互补优势合作推动疫苗业发展。

袁国勇指出,香港需要有本地生产的疫苗。(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冬季流感】疫苗缺货家长四出扑针 供应商:新批疫苗下周到港

香港蹉跎岁月 深圳一早“开档”

当然最后大家都知道,政府继续一贯地“讲就天下无敌”,生产疫苗一事并没有实质进展。至2015年初,由于再有大型流感疫情,导致过百人死亡,袁国勇再度开腔表示香港不应“乞求”外地疫苗,需要自行生产。结果政府又是一贯的议而不决,时至今日,香港还是未能在疫苗上自给自足。

讽刺的是,在香港就是否要设疫苗生产线而议而不决“无限loop”之际,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2007年当局与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签订协议,建立一座现代化疫苗生产厂房,生产流感疫苗,2014年已经投产。当地市政府亦通过技术支援、国际合作、提供资金人才等方式,推动产业发展。

其实疫苗生产确实有一定风险,始终技术和设施需求高、容错度极低,疫苗又有时效性,未必能保证盈利。可是香港有足够的研究流感病毒专家,产品品质也较有保证。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客座教授谈兆麟2015年也表示,香港既应该也有条件建立疫苗厂,一般建厂需时7至8年,涉及3,500万美元(约2.73亿港元)左右,建成后自足之余,甚至可以向大中华地区提供疫苗,单是一个广东省人口已经过亿,疫苗市场理应也不成问题。有一个说法是,政府官僚不敢贸贸然“落水”,科技企业要求政府补贴、特别是在批地上通融,更加“冇得倾”,结果多年来都没有寸进。

数码港被批评沦为地产项目。(资料图片)

【流感夺命】儿童疫苗供应紧张 实测十诊所九间无货 市民摸门钉

数码港变大笑话 政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这亦是香港政府历年的通病,对于一些大型、涉及改变产业模式的科技项目,往往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当年董建华政府锐意发展资讯科技,大刀阔斧推出数码港,并在未经公开招标下,免地价直接交予李泽楷的盈科拓展。只可惜政府“眼高手低”,科技项目最终变成地产项目,成为政府发展科技产业的一大污点,也引来官商勾结的指控。

但更惨的是,现时政府连“眼高”都没有了,没有产业发展的想像,更遑论果断地支援特定产业的发展。本地疫苗生产也很可能是“受害者”之一,产业一拖再拖,连本地需求都无法自行控制。至于政府到底是否因为数码港事件“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变得趋于保守?相信只有当事人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