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 · 管治】港府效率世界第一 是这样“砌”出来的
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到,要进一步提升施政效率,事实上,不少官员经常为港府效率感到自豪,例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今年6月发表《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不但蝉联第一,当中“政府效率”指标亦位列榜首。然而,近年政府施政为人诟病,何以能在63个经济体中脱颖而出?《香港01》翻查报告,发现这个表面风光的排名,原来是这样“砌”出来的……
《年报》按政府效率、营商效率、经济表现、及基础建设四大竞争力因素的平均表现,衡量竞争力。香港在头两项指标中高踞榜首,后两项则排第11及20。当中“政府效率”有五项副指标,包括“公共财政”、“税制”、“商业法规”、“政制框架”及“民生政策”,每个副指标下设7至20个细项指标;香港在首三项名列前茅,但后两项排名稍逊,分别为第7及22。
排名愈高不代表愈好
公共财政主要与政府盈余、负债、开支有关,税制以税收及税率为主,商业法规则量度补贴、外贸及出入口政策;香港是典型商业社会,在财政状况、简单低税率及营造有利营商等环境方面绝对占优势,因此在报告中,这些与香港固有体制及稳健财政有关的指标,常徘徊于首两位。
反观排名11及20的政制框架及民生政策:衡量前者的“政府决定能有效地执行”及“政策透明度”两项副指标,分别排14及12;后者在“社会凝聚力”及“坚尼系数”方面,更落后至第36及51。这些表现未如理想的指标,恰好反映港府管治效能及政策水平低下,惟上述三项副指标的得分具压倒性优势,拉高整体政府效率排名。
经济学者关焯照表示,竞争力排名受平均值及相对概念影响,结果未必能作准。他解释,《年报》根据各地政府和民间组织的统计数据、及由商界填写的问卷调查结果作评估,机构普遍运用大量数据去构建评分指数,因此,其得分易受极端数值影响,而且排名以相对概念排序,排名愈高并不代表愈好,“香港排名高或许是其他太差劲。”
政府长期民调不合格
他又指,《年报》的资料搜集方式未能如实反映本地状况,“CY时(前特首梁振英在任时)大家感觉不良好,社会有不少问题,但我们阅读报告时未必知晓。”他认为,有份撰写问卷的商人及外国专家等,未必能体察港府施政、社会发展及民情,故认为报告参考价值不大。
事实上,政府未有积极回应社会迫切问题、议而不决的政策比比皆是:标准工时、全民退保、取消强积金对冲等,这些政策倡议经过四年或更长时间讨论后,最后不是纸上谈兵,便是沦为一个“半桶水”方案。无可否认,政府制订政策时必须平衡各方利益,但其得过且过的态度,难免令公众质疑当局害怕得罪既得利益者、不敢大刀阔斧改变社会。
另一个更好的佐证,是港府在国际竞争力排名首位,却在本地民意调查表现不合格。根据香港大学民意调查显示,以200分为满分,自2014年下半年起政评指数便一直徘徊于70分水平,长期未见进步,今上半年度所录得的指数仅为76.5,三年过去市民对香港政府管治评为不合格,这些“本地”民意对政府管治的不满与《年报》对香港政府的评价截然不同。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排名揭盅后,随即表示报告是对“恪守财政纪律、致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以及构建稳健金融体系方面所作出努力的充分肯定”,并提及“高效的公营部门”是香港固有的优势,这些说法难以令人信服。
港府扬威海外固然值得高兴,但一味沉醉整体排名的高低,而忽略当中较为逊色的细节,则是自欺欺人。排名的意义不亚于相对强弱的概念,港府应参考意见、多加检讨,下决心整治懒政怠工歪风,若当局只被排名蒙蔽,不管有多少鸿图大计,香港只会停滞不前。
上文节录自第81期《香港01》周报(2017年10月9日)〈港府效率世界第一 是这样“砌”出来的〉,相关文章包括:
【01周报 · 管治】新加坡文官培训攻略:最优秀人才做最优秀工作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0月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1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