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35亿银弹谷港生读研究院 本地创科欠发展难有成效
本港要发展创新科技,一直受制于人才匮乏,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投放逾35亿元,一方面以全额学费资助港生入读研究院研究课程,另一方面资助企业聘用博士毕业生从事科研。不过政府仍未触及问题本源,就是港生对科研无兴趣,以及对本地创科发展乏信心,令人担心上述的“银弹”政策最终沦为药石乱投。
“香港读研究生课程的薪酬不错,奖学金可维持生活费,是不错的短期出路。”23岁的伍先生去年在香港大学工程学院毕业,未有立即加入职场,而是报读研究院博士课程,专注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研究,并认为是有前途的事业方向。
教授警告读博士更难揾工
不过当时有一盆冷水泼向他,“我第一次向指导教授表示我想读PhD(哲学博士)课程,他便警告我,说我毕业后可能较一名本科毕业生更难揾工。”他忆述教授向他说,“除非恰巧有香港公司要聘请熟悉某研究范畴的专才,否则也只会聘用本科毕业生,因此除非你想做研究,否则普遍的毕业生也会去打工。”
伍先生对日后工作早已有计划,期望之后能到海外大学或研究院继续专注研究。他慨叹说,本地大学很少招揽本地毕业生从事学术研究,只有较为短期及低层研究工作,“当然也会请本地人,但多是从国外深造回来。”他指香港公司以应用为主,聘请本科毕业生便可应付,博士生并不吃香。
在学研究生 仅两成港人
像伍先生这类研究院港生,现时极为稀缺。以2016/17学年计,有7,568人修读公帑资助的研究院研究课程,港生仅1,519名,连续三年跌至20%水平。2006/07学年港生比率首度跌穿50%水平,目前比率较1996/97学年的72%,暴跌近四分之三;2003/04学年最多港生入读研究院,有3,163人在学,比2016/17学年多一倍。现时研究院主要学生群来自内地,上学年人数创新高至5,130人,比率达68%,回归20年以来人数上升逾5.7倍。
上述数据显示,大学研究要依赖内地生,但他们修毕后多不留港,不利香港发展创科。林郑月娥也看到此情况,在施政报告提出向研究基金注资30亿元,以投资回报资助入读研究课程的学生,包括哲学硕士和博士课程。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助学金额相当于每年学费42,100元,港生肯读就可免学费,希望借此向社会发出当局重视研究的讯息;另一原因是香港要转型和发展创科,需要科研人才,冀资助可吸引更多本地年轻人从事研究工作。
港生取录率高 核心问题是少人报读
八大每年的研究课程新生名额约2,400个。过往五个学年,每年申请的港生宗数介乎1,800至2,100宗,上学年共有2,020宗,取录率为28.5%,仅575人获取录;由于一人可报两个课程,推算实际申请人为1,010人,换言之成功率达五成。比起内地生10,613宗申请,取录率为15.4%,以及海外生3,820宗申请,取录率为9.2%,港生取录率并不算低。
政府消息人士指,大学研究院港生入读人数偏低,最大问题是申请人数少,原因有三,一是本科生因经济问题急于毕业后工作;二是如要深造,港生亦倾向往外国“浸咸水”;三是他们对香港科研前景欠信心,担心难有工作机会。
《香港01》早前也探讨过,香港发展创科无寸进,缺乏人才是主因,急需汇聚人才。因此施政报告提出创新及科技局启动五亿元的“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其中将推出“博士专才库”,资助企业聘用创科博士后(Postdoctoral)专才,从事科研及产品开发,令完成研究院课程学生有更好出路。计划对象为科学园、数码港和创新及科技基金计划的企业,每所公司最多有两个名额,每人每月可获资助不多于3.2万元,为期两年,料每年约有200人申请。
上文出自第82期《香港01》周报(2017年10月16日)〈忽略港生对研究冷感 银弹政策难育高端科技人才〉。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0月1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2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