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销软实力 孔子学院撞板

撰文: 陈子炜
出版:更新:

推广中国历史文化,是否一定要硬推?孔子学院近年来的争议大概是套反面教材。近年中国提倡“和平崛起”,向世界推广中国特有的“软实力”—简单而言便是文化和语言(普通话)。为此,中国组织了“国家汉办”,并于2004年创建了第一所“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以教授汉语(普通话)和弘扬中国文化为宗旨,其实并非什么新奇创见,只是跟随西方先进国家的惯常做法。同类型由国家支持的文化机构包括1883年已成立的法国文化协会(Alliance Française)和1934年成立的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

官方直接掌管 屡惹干预学术质疑

虽然孔子学院的构想正面,然而其实际发展却惹来不少批评。不少外国大学学者均批评所属校内的孔子学院以推广文化和汉语学习为名,进行政治宣传与干预学术研究为实。事实上,孔子学院虽然为非牟利机构,但全权由中国教育部下的国家汉办管理,国家汉办亦兼为孔子学院的总部。像英国文化协会和歌德学院等同类型的机构虽也依赖官方资助,但并非直接由官方机构掌管。

芝加哥大学教授Marshall Sahlins于2013年在杂志《国家》(The Nation)撰文,胪列过往数年孔子学院如何干预大学,禁止对方举办中国官方认为敏感的活动,并抨击它公然干预学术自由。他指大学意欲设立孔子学院,必须与其签订一套不公开的协定,因而认为孔子学院意图利用“主办大学的护盾(光环)”举办有利于中国政治的活动与教学。2009年10月,当芝加哥大学公布成立孔子学院时,就引起不少教职员联署反对。此后,欧美多个地区兴起了反对孔子学院对大学输出意识形态的风潮,甚至多间大学相继关闭孔子学院。2014年7月,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葡萄牙举办的欧洲汉学会会议中,更撕去了会议手册中有关台湾蒋经国基金会的介绍,引起与会的国际学者不满。

孔子学院肩负推广中国文化的任务,但其“硬销”的方式却多次引起争议。(互联网图片)

其实,香港早在2005年就设有孔子学院,并置于理工大学之内。香港的孔子学院亦传出一些干预学术自由,甚至国家汉办拖欠理大资金等传闻。现时香港的学术习惯中,若有意捐助大学进行研究和推广活动,甚至要在学校内设立研究机构,一般而言都必须容许大学研究者有研究上的自由,而捐赠者也不能向大学作实际指示。然而,寄附在大学内的孔子学院会根据中国官方的立场影响反过来影响大学,一方面主导有利于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的传播,另一方面阻止那些于中国具有争议性的课题进行。

套用Sahlins所言,孔子学院愈来愈少参予其宗旨所在的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工作,反而花更多资源于影响主办大学的核心教学与研究。官方推动的文化和语言教育机构带有政治目的和推销价值观本身无可厚非,但此类机构一般都是独立运作,而非依附在著名大学中,以免被指取摘干预学术自由。它们一般亦会以推广文化和语言为主,不会明显地进行政治操作。而孔子学院在香港也面临一些独有的问题,例如香港已有大量学习普通话的渠道,毋须依靠孔子学院作媒介,这变相令到孔子学院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汉语教学变得“无用武之地”。

在多种不利因素下,理大内的孔子学院也不得不求变。2013年理大与国家汉办协议改组孔子学院,并于次年改置文学院之下。除改组之外,香港孔子学院在朱鸿林教授的领导下似是找寻到新的发展方向。在教学方面,现时孔子学院专注于提供讲座和通识课程以推广中国历史文化,亦会利用香港国际城市的特质,为国际交流生提供普通话教学。研究方面,孔子学院自2013年改组后就开始了“《明儒学案》”、“修身日记”、“经世思想”等传统中国儒家文化的研究计划。它亦设有“汉语教学研究中心”研究中文教学方法(对外汉语)。这都体现了香港孔子学院汲取收了以往的教训,重回推广软实力的初衷。

孔子学院其实应该集中精力于其原本的理念—传播中华文化与普通话,而非埋首于备受非议的学术自由问题之上。事实上,利用强硬的方式“硬销”中国观念与推广文化,等于是利用硬实力的操作模式去经营软实力,两者并不协调。再者,这种方法假若激起的只是港人对中国文化的厌恶感而非欣赏,便是本末倒置,甚至会弄巧反拙。孔子学院也可以仿效其他同类型的国家文化机构,独立于大学的规制之外,那将更加有利达致其传播软实力的目标。

香港孔子学院改组后积极改善形象,重回正轨。(图片来源:香港孔子学院)

探讨香港历史教育阅读:

中史若要读得好 专科专教或是出路

(本文原载2017年6月26日《香港01》周报第66期B14-15版,按此订阅周报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