歴史相传的风光

撰文: 01医务所
出版:更新:

“我小时候也曾在这里排街症!”旧同事指的是中九龙诊所——一座细小却别具韵味的建筑物。然而,若果沿着诊所门前的长斜车路直上,在未到医管局大楼前转左,还会见到一幢一幢更大的历史建筑。

撰文:医院管理局学院院长孙天峰医生

中九龙诊所于1935年建成,被列作二级历史建筑,至今仍有不少病人到此诊症。(医管局图片)

医疗服务需求增长不是今天才有的事。远在约一百年前,九龙居民联会就为了人口日益增长,要求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在九龙设立医院,政府最后选址在大石澎的小山丘兴建九龙医院。建造工程于1922年开始,首5幢医疗大楼建筑于1925年落成,并于同年圣诞节前夕开幕,成为九龙半岛紧随广华医院之后的第二间公立医院,亦是九龙及新界区第一间由政府开设的医院。直至1963年伊利沙伯医院启用并成为九龙区主要公立医院,九龙医院便改为肺病专科和疗养医院。

九龙医院原有17座旧大楼,因历年拆卸重建,现只余下8座二级历史建筑,包括最初建成的其中两幢两层高大楼——A座和B座,以及之后在1932至1938年间扩建的5幢大楼——C座、M座、P座、R座、隔离座,还有前文提到于1935年落成的中九龙诊所。另有两座建于二战后1945年的平房设施,则被列作三级历史建筑。

为了减轻华人对西洋医学的抗拒,当时九龙医院大楼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筑设计,几座大楼以青砖建造,有用钢铁及玻璃制造的法式大门和窗户外墙,还有牛眼窗、宽阔开放式柱廊及拱形走廊等古典复兴建筑,揉合类似中式歇山顶或庑殿式的瓦顶,部分屋脊末端和屋顶角落配有牛角装饰等,并设有为适应本地潮湿气候的出墙屋簷,形成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各座大楼之间有小路连接,周围都有不少树木花草,鸟声风语,近日更见凤凰木花红叶绿,衬托住历史建筑,偶遇蓝天白云,确实是烦嚣工作中的一幅秀丽风光。

九龙医院M座大楼最初为产科大楼,又曾在二战期间被军事征用。近年经过修复后,现成为医院管理局学院院址。 (医管局图片)

二级历史建筑群中,其中一座M座大楼于1932年建成,在现存大楼中,历史年期仅次于A座和B座,现在已成为专门用作培训的医院管理局学院校址。

M座大楼最初称为产科大楼(Maternity Block,所以称为M座),笔者相信许多同事也未必知道原来九龙医院曾经有产科服务。当时大楼内有34张病床,以及相关的医疗设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九龙医院被征作军事用途,及至战后60年代,M座大楼部分楼层用作训练辅助护士之用,之后在90年代成为义肢矫形训练学院。大楼在2015年完成修复,用作医院管理局进修学院教学大楼,再在医院管理局学院成立后成为学院校址。

由最初孕育生命开始,之后和不同培训结下不解之缘的M座大楼,到今时今日仍肩负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每次走进大楼,笔者都不期然浸淫于思古幽情与气息当中,仿佛时光倒流,却又感到一股莫名的活力,生机盎然。虽见大楼渐渐不足以应付同样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但相信M座大楼将永远标志著医管局培训人才出类拔萃、薪火相传的地方。

医院管理局。(资料图片)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数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