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路探索】路牌演变有原因 梅培理标准、禾贝斯标准系咩?
有道路自然有路牌,香港的路牌发展至今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道路研究社社长邱益彰在新书《香港道路探索──路牌标志x交通设计》中分享香港路牌的变化,指早期的路牌已经无法考究,只可以从历史相片中知道早在40年代,香港已经有英国梅培理标准的路牌,其后政府于70年代起采用新的禾贝斯标准。
原来香港曾被戏谑是“标志森林”,最主要原因是梅培里标准所制订的标志非常累赘及体积过大,而禾贝斯标准则只保留图形,贴合现代道路的使用需求。如会两个标准的路牌来比较,就会发现除了图案简化了,部分连用字都有不同,例如印有“停 STOP”的路牌在,过去曾的英文字是HALT。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香港道路研究》的内容节录:
2.3路牌演变史
香港路牌与交通标志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梅培理标准时期和禾贝斯标准时期。港府在一九七四年开始逐渐改用禾贝斯标准,直至一九八四年全面淘汰梅培理标准。
梅培理标准
目前无法考证早期香港路牌历史,只能够从历史照片得知,香港早于四十年代经已采用梅培理标准。二战期间日本入侵香港,其中从《每日新闻》拍摄到日军渡过深圳河时的照片中发现,桥边有一块三角形警告标志,与梅培理标准相若。
当英国分别在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三年推出《艾国林报告》和《禾贝斯报告》及所进行一连串交通标志改革之时,香港只引入了禾贝斯标准的方向指示牌和 Transport 字体,而其他交通标志仍然维持采用梅培理标准
禾贝斯标准
随着旧式交通标志未能应付日益繁忙的交通情况,旧有全文字的交通标志亦显得不合时宜,香港工务司署在一九七三年首度提出改革交通标志,与国际统一道路标志标准看齐。当局所建议的新交通标志主要参照禾贝斯标准,特点是以简单图案取代文字,使人一目了然。在六、七十年代,香港街头竖立一堆交通标志,曾被谑称为“标志森林”,而新标准整合不少交通标志。
新式交通标志自一九七四年开始陆续推出,并最先于中区和尖沙咀试行。首批推出包括“停”(Stop)、“让”(Give Way)两款指令标志,取代旧有“停”(Halt)、“慢车-大路在前”(Slow - Major Road Ahead)。并每隔一段时间推出五种不同交通标志,免得市民对大量新标志无所适从。
直至一九八四年,当局修订《道路交通条例》并推出最后一批共六十六种的新标志,全面进入大家熟悉的禾贝斯标准时期。
↓↓↓ 一揿即睇梅培理标准同禾贝斯标准有咩唔同! ↓↓↓
警告标志的变迁
香港过往被戏谑为“标志森林”,最主要原因是梅培里标准所制订的标志非常累赘,一个指令往往被分成两块或以上的标志。例如警告标志是一个红色三角形,再加一个白色资讯方块,资讯同时有中、英文及图案;虽然详细易明,但体积太大却会阻碍视线。禾贝斯标准将两块合成一个路牌,并缩细尺寸,资讯则只保留图案。
指令标志的变迁
部分梅培理标志将中英文分成两块路牌,从后页可见,圆形路牌标上英语指令,再于下面加上中文翻译辅助;例如“不准驶入”及“单程路”的设计较为复杂,禾贝斯将其简化成图案或简单文字,且将指令标志统一成圆形。大部分梅培理标志设计均以文字为主,只有小部分加上图案。例如梅培理的“不准转左”标志只是印上文字,而禾贝斯标准则只有一个简单箭咀。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在一九七三年引进禾贝斯标准之时,没有跟随英式箭咀的设计,反而加以修改,直至一九八七年才正式改回英式箭咀。
↓↓↓ 同场加映:路牌标志原来见证香港交通历史 ↓↓↓
↓↓↓ 过去路牌需要人手制作鎅字,特色字型“监狱体”你又识唔识分? ↓↓↓
作者:邱益彰
道路硏究社社长、监狱体再现计划发起人。喜爱硏究范畴由交通规划到道路设计,以至交通标志及路牌字体设计,乐于发掘不同事物背后的故事和意义;秉持“道路事,话你知”精神,为大众提供道路资讯及知识,致力硏究香港道路设计及其改善计划,并多次获媒体节目邀请及报道,在此领域极具人气,文章散见于香港01等媒体。
出版社:非凡出版
《香港01》获出版社授权转载,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