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路探索】港交通标志沿袭英国 加入本土元素更贴地
管理道路当然要有路牌指引,但路牌格式必须是人人看懂,当中主要以标志辅以文字组成,从路牌的演变就能看到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
道路研究社社长邱益彰在新书《香港道路探索──路牌标志x交通设计》中分享,香港路牌虽然参考英国标准,但当中都有香港的本土元素,例如不少标志上的交通工具都是香港的经典款式,即使该车款其后已经绝迹,但路牌亦没有更新。例如货车路牌上的是经典狮子头货车,小巴路牌上的是最初的14座小巴;现时已经息微的汽车渡轮及人力车其实也是路牌标志之一,但相关路牌买少见少。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香港道路研究》的内容节录:
2.6香港独有标志
虽然香港的路牌和交通标志标准均沿袭英国,但当中有不少都经过修改以符合本地情况。前面章节〈港英大不同〉中,介绍了香港和英国的路牌和标志不同之处,而本篇则带大家回到七十年代的香港,看看香港独有的交通标志。
英国政府在一九六三年采纳禾贝斯委员会的大部分建议,同年起全面更换新式标志。不过作为英国属地的香港,于一九七五年才逐步改革至禾贝斯标准。禾贝斯标准的交通标志,均是以图案取代文字,与国际接轨,也符合维也纳协定。不过图案的设计并不容易,图案线条不能太复杂,要清晰易明。要图案具可读性,就要以真实事物作为蓝本设计。其实现今通用的交通标志,均是在七十年代设计的;换言之,这些交通标志的图案都是以七十年代的事物为基础设计。
狮子头街斗货车
香港的货车标志上,零零舍舍在车顶上有一个四方形突出物,这到底是甚么呢?七十年代香港十分流行一种叫街斗的车斗,由于车顶本来没有空间装载货物的,但正正就因为香港人灵活变通,想到在车顶上加建载货位;当车顶没有放置货物时会用帆布遮盖。时至今日,车顶很少再用帆布遮盖,大部分都改用铁皮或是纤维物料。
相信与货车标志原型最相似的,就是利兰 FG 型号货车,花名叫“狮子头”。虽然这款货车有不同颜色配搭,但当中经典红、绿色配搭相信是上一代的集体回忆。而在车门的黑色部分印有文字,亦是俗称的“门板字”,印有车主资料。不过后来有侵犯私隐之嫌,门板字就越来越少见了。对比英国原装标志的简约设计,香港版本虽然细节较多但能充分表达到本地货车的独特设计。不仅上面提到的车顶装货位,连车底的油缸都完整还原。
↓↓↓ 货车标志来自经典货车“狮子头” ↓↓↓
十四座小巴
作为辅助交通工具,小巴在香港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尽管外国其他地方有这款车种,但均不是独立经营,有的属于巴士公司,有的是私人拥有。而香港的小巴就是绝无仅有地存在,其由来亦见证香港的转变。
半世纪前的六七暴动,当时巴士司机罢工,令到香港交通瘫痪。政府因而允许这些曾视为非法的“白牌车”进入市区提供交通服务。那么为甚么叫做“白牌车”呢?在一九八三年统一车牌标准前,车牌主要分作三种,分别是私家车的白色车牌、商用车的黑色车牌及巴士的红色车牌。私家车不能收取金钱提供载客服务,而这些“小巴”正是以私家车形式登记,故被称之为“白牌车”。
政府随后在七十年代将白牌车合法化,也就是今日的公共小型巴士。不过政府对小巴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因定性为辅助交通工具,部分路段和新市镇会禁止小巴进入,故此亦会出现“禁止小巴进入”、“禁止小巴停车限制区”等交通标志。
不过细心留意这些小巴交通标志,看起来有点不一样。就是没有小巴放在车顶上的牌箱,感觉更像轻型货车。因为在这个交通标志设计之时,香港普遍的目的地牌都放在挡风玻璃上,还未出现车顶的牌箱。同时,标志上的车身中间有一条间条,因为当时小巴都在车身中间髹上红色(又叫“红带”),直到专线小巴出现才有绿色(又叫“绿带”)。不过到了九十年代,为了腾空车身位置以放置广告,“红带”、“绿带”改髹在车顶,变成今日的“红顶”、“绿顶”。
与小巴标志原型最相似的相信就是日产 Echo 的十四座小巴;无论车门、车窗,以至泵把位置都十分接近。纵使现时小巴增加至十九座,车身造型经已完全不同,但是经典的十四座小巴仍然以标志形式留在我们身边。
↓↓↓ 小巴标志以旧时的14座小巴为蓝本 ↓↓↓
↓↓↓ 同场加映路牌演变历史 一揿即睇梅培理标准、禾贝斯标准系咩 ↓↓↓
汽车渡轮
“揸车、搭船、餐蛋面”相信是不少港人过海的集体回忆。一九七二年之前香港尚未有海底隧道,车辆要往来香港和九龙,必须靠汽车渡轮过海。汽车渡轮在海底隧道通车后日渐式微,更避不过淘汰的命运,在一九九八年停止提供公众车辆接载服务。
与货车标志一样,香港汽车渡轮的标志设计没有采用英国版本。英国版本维持一贯的简约设计,一艘船内部载有汽车和货车。而香港版本的概念与英国相约,不过线条比较复杂,是依照本地汽车渡轮而绘制:一艘船配三个特大的窗口,窗口画有两辆汽车和一辆货车,而特大窗口最能够表达香港汽车渡轮的形象。
随着汽车渡轮停止提供公众车辆服务,路上的汽车渡轮标志经已买少见少,不过并没有完全消失。因为汽车渡轮仍然为危险品车辆提供过海服务(隧道禁止第一、二、五类危险品车辆),甚至供食环署用作海上撒灰服务。
↓↓↓ 路牌上的汽车渡轮及人力车标志已经十分少见 ↓↓↓
人力车与手推车
在十九世纪末,香港引入了一款交通工具并迅速流行起来,当时广受游客欢迎。这款交通工具自二十世纪中开始没落,那就是香港的士的前身——依靠人力拉动的人力车。自一八七四年引入香港,人力车在短短几年间就成为流行交通工具。直至一九二四年引入的士,人力车逐渐式微,港府亦于一九六八年停止向人力车发牌。现存的人力车已寥寥可数,即将消失于港人眼前。
纵使现在街上难以看到人力车的踪迹,但仍然能看到一款与人力车有关的交通标志。就是“禁止人力车及行人控制的车辆进入”的标志,充分反映和印证过去的老香港。这款标志通常与“禁止行人和单车进入”并列,主要设于快速公路或繁忙道路上,随着人力车没落,这款标志亦开始消失。
↓↓↓ 过去路牌需要人手制作鎅字,特色字型“监狱体”你又识唔识分? ↓↓↓
作者:邱益彰
道路硏究社社长、监狱体再现计划发起人。喜爱硏究范畴由交通规划到道路设计,以至交通标志及路牌字体设计,乐于发掘不同事物背后的故事和意义;秉持“道路事,话你知”精神,为大众提供道路资讯及知识,致力硏究香港道路设计及其改善计划,并多次获媒体节目邀请及报道,在此领域极具人气,文章散见于香港01等媒体。
出版社:非凡出版
《香港01》获出版社授权转载,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