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伴此城】梅艳芳侠女个性撑民运 友谊情深厚 家人缘浅薄
生前常为社会发声的梅艳芳,在圈中赢得无数友谊,历年来亦为公益事业出钱出力,更是娱乐圈中少数坚持为民运出心出力的侠女,赢得“香港女儿”的称号。文化评论人李展鹏指梅艳芳多年来建立独立女性形象,尤其在重大的社会事件上树立典范,令其坚守公义的强人性情,深深烙印于人心。
李展鹏在其著作《梦伴此城--梅艳芳与香港流行文化》分析,梅艳芳一直有不少“强人”事迹,除一贯大方好客外,亦爱提携后辈,出道以来收了多名徒弟,例如草蜢三子、许志安、谭耀文和何韵诗等等,使其“大姐头”的印象牢不可破;惟友人遍天下的她,偏偏与家人情缘浅薄,既跟兄长反目,与妈妈覃美金关系亦不佳。但梅艳芳仍怀有侠义心肠,愿意为社会事件上发声,她是圈中少数坚持为民运出力的艺人,除了在1989年为北京学运站台,事后更拒绝转軚或禁声,结果令她损失了到内地发展的机会。李展鹏在书中透露,梅艳芳她宁愿损失赚钱机会,也要拒绝到内地拍外景,包括推掉关锦鹏导演的电影《阮玲玉》(1992)及演唱会等,损失款额以千万元计。
下载“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热话: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梦伴此城--梅艳芳与香港流行文化》的内容节录:
梅艳芳出道几年就被传媒形容为女侠。1986年9月,《新知》写:“出道以来的梅艳芳一直是朋友眼中的女侠,一副侠义心肠之外,做事也俐落”。翌年,《新知》说她人缘甚佳,与记者建立友谊,也是朋友的“南宫夫人”(指专门为他人解决疑难),说她爽朗犹胜男子汉。1991年10月,她跟罗美薇结拜为姊妹,梅艳芳说她们同样有不快乐的童年,因此她怕有人伤害她,要保护她。传媒常报导她好友众多,她亦表示:百年归老时,可带走的东西就是真情。
1991年,香港演艺圈有性骚扰传言,《明周》访问多个女星的看法,包括钟楚红、叶子楣及吴君如等,唯有梅艳芳的言论最霸气:“索油?怕只怕那些人索油索错了火水,一索我就给他一个耳光,人人都知我的脾性,还有谁走来自讨没趣?”她忆述曾在街上目击性骚扰,她即时拿起雨伞把那个男人打走,这篇报导还配上她穿短裤豪迈地张开双腿的照片。
关于“食客三千”的报导,早在1986年已经出现。《明周》以“梅艳芳食客三千频频失窃”为题讲她如何阔绰:她登台时会额外打赏乐师,一群朋友跟著她吃喝,全由她付款,她家中食客甚多,名贵首饰不见了也不追究,好友说她过份好客及疏爽。她这种性格受到传媒注目,就是她吃日本菜给900元小费也成新闻。
她的大姐大形象也跟收徒有关。1985年,她才出道三年多,就收了蔡一智、蔡一杰及苏智威为徒,在大小演出为她伴舞,取名“草蜢仔”。《明周》以“梅艳芳挑选的三个男人”为标题访问草蜢仔,三人赞她人品好,很体恤他们,又说在排舞时,她的体力犹胜他们三个男人。1990年7月,许志安谈到师父梅艳芳时说:“这样的大恩人,今生今世,我是怎也不会忘记的了。”后来,她再收谭耀文及何韵诗为徒。2000年,她增添彭敬慈这新徒弟,《壹周刊》报导她对他十分重视,既是师父也是经理人,又列表整理她众多徒弟的演艺成绩。
梅艳芳在圈中人缘佳,但却曾跟家人反目。1991年6月,她谈到曾被大哥骗财,他事后一走了之,更留下一堆麻烦给她,她批评他坐享其成,原因是她给大哥300万经营狗场,但被他出卖,于是兄妹反目,久未联络。另外,梅妈妈曾于1995年成立抗癌会,梅艳芳当上永远名誉主席,捐出巨款,但后来因该会财政混乱,问题百出,她发声明宣告与此会脱离关系。她明言跟家人缘薄,关系欠佳,跟妈妈没有话说。这些报导突显她重情义之余,也黑白分明。
支持民主的英雌本色
她的性情在六四事件前后进一步彰显。1989年5月底,她参加声援民主的百万人大游行,《金电视》报导她走了数小时没吃东西,体力不支,但游行翌日仍去新华社为静坐者打气,然后再参与歌曲《为自由》(1989)的录音,一星期内睡了不足20小时;那一阵子,她时常一边追看新闻一边流泪。
六四事件发生两星期之后,《金电视》报导她计划当发起人,要求香港政府在中区建民主纪念碑,她表示很想亲自北上,但正在拍《英雄本色III夕阳之歌》,请假被拒,又说如果自己在现场,“我可能已经死咗响呢堆人里面”,记者亦写“她肯定是坚守在天安门的一个”;她又批评中国大陆媒体颠倒是非,表示不怕秋后算帐。《明周》以“梅艳芳依然忧伤”为标题,记者写“大情大性的梅艳芳的正义感及豪情热血在学运中表露无遗”。
《新知》则报导她打电话去电台节目为民主发声,又积极参与各种支援行动,赞赏她敢作敢为,是娱乐圈少见的女中丈夫,甘愿“误了他日再赚一点钱的机会”。她又参加六四事件百日祭活动,表示“必定支持民主运动到底”,《明周》指她是当红艺人中最敢言的一人。事件四个月之后,《金电视》报导虽有很多艺人“转軚”,态度有变,但她仍立场坚定;她表示香港是她的家,九七后仍会留在香港。记者赞她有英雌本色,因此其老友总是男多于女。
另外,《金电视》报导她在六四后因拒到内地拍外景而辞演关锦鹏的《阮玲玉》(1992),说“这一份执著,圈中人似乎只有她最贯彻”。1990年3月,《金电视》写“圈中无人及她敢言”,被问到会否担心自己的演艺前景,她说:“断米路唔紧要,最紧要打通民主路。”同年5月,《明周》报导她参加美加巡回演唱为民主事业筹款,连飞多个城市,48小时没睡过,但登台却没半点倦容,记者写:“每个香港人都见到她为民主运动出力那颗赤子之心”,她则在台上说:“我没有带妖女装、坏女孩装,全无华丽衣服,我带了一份真挚的心……唯一可惜的是,我现在无法在大陆同胞面前唱歌。”
传媒捕捉了梅艳芳因六四而生的家国情。她表示,六四启发她思考,令她明白中国人本质并不坏,只是因为制度不建全才衍生一些陋习,她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1991年8月,她在六四后首次踏足内地,但并非为商业演出,而是去北京参加华东水灾义演;她表示心情复杂,对官员则没有话说。《新知》报导她对六四虽有鲜明立场,但仍北上赈灾,她说两件事性质不同,最重要是帮灾民重建家园。
到了1991年4月,梅艳芳仍不避谈六四对她的影响。她曾计划移民,但后来决定放弃加拿大居留权,她说死也不会离开香港,不能“这边厢声声高呼爱国,那边厢却悄悄溜到外国去”,在香港“假如有一日被拉被斗,我也心甘命抵”。跟她有关的六四论述,掺杂不少她对香港及中国内地的感情。在同期的另一访问中,她谈到因为六四事件辞演《阮玲玉》及推了演唱会,失去赚二、三千万的机会,但她对此无悔,就算日后要付出代价也无所谓;她又称会继续撑民主,对这件事有发自内心的痛,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当时的社会气氛中,几份刊物都突显了她的人格魅力,同时亦投射了香港人当时的立场以及为国家著紧的心情。
传媒捕捉了梅艳芳因六四而生的家国情。她表示,六四启发她思考,令她明白中国人本质并不坏,只是因为制度不建全才衍生一些陋习,她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1991年8月,她在六四后首次踏足内地,但并非为商业演出,而是去北京参加华东水灾义演;她表示心情复杂,对官员则没有话说。《新知》报导她对六四虽有鲜明立场,但仍北上赈灾,她说两件事性质不同,最重要是帮灾民重建家园。
但另一方面,她的大姐气势及前卫形象结合从小“跑码头”的历练,也引来黑帮的想像。1992年5月,她在卡拉OK遇上黑帮纠纷,事后黑帮老大黄朗维被杀,她澄清纯粹是无妄之灾,并没有态度嚣张及醉酒闹事。1994年11月,她在澳门举行慈善演唱会,《壹周刊》用了五版讲保安的严密,重提1992年的黑帮风波。在九十年代初的香港,黑帮入侵影圈的新闻不断,1992年1月香港演艺界更发起游行抗议影圈暴力。她的形象就令这种新闻被大肆渲染。
虽有强人形象,但她性情中脆弱自卑的一面也被传媒呈现。在1990年7月的《明周》访问中,她自言十分自卑,更力数自己弱点,包括不漂亮、身材不好、出身不好、学历不够。1992年1月谈到跟保罗分手,她说对方是英国大学生,但自己“盲字都唔识多只”,有严重的自卑感,导致两人感情有问题。强与弱、自信与自卑,一直是梅艳芳的公众形象的两个极端。例如前文提到,她明明说过跟保罗的感情问题来自对方抱怨她太爱应酬,但她在这篇报导却说分手原因是她太自卑。她的公众形象颇为多面,有时是独立的现代女性,有时是自卑的凄凉女人。
作者:李展鹏
爱电影,爱香港,爱流行文化。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英国Sussex大学媒体与文化研究博士,现居澳门,为澳门大学传播学系助理教授、《新生代》杂志社长、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及《明报》专栏作者。著有《电影的一百种表情》、《旅程瞬间》及《隐形澳门:被忽视的城市与文化》等,编有《最后的蔓珠莎华: 梅艳芳的演艺人生》(卓男合编)。文章见于香港“立场新闻”、台湾“独立评论网”及“关键评论网”等,曾任台湾金马影展奈派克奖、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台湾酷儿影展、中国内地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等影展评审。
出版社:三联出版
《香港01》获出版社授权转载,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