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将名字为何这么长?

撰文: 陈子炜
出版:更新:

在日本历史电视剧和游戏中,武将在自报姓名时会说出一大串名号,听起来好不混乱。古时的日本人有很多不同的名字,用于不同场合,我们应如何去理解呢?

延伸阅读:古代日本人姓氏有多少个?

除了姓氏之外,日本武士的名称也非常容易令人感到混乱。日本武士通常会有好几个名字,而且重叠使用,需要多花心思才能记住。首先,每个武家的男孩出生时,会先有一个乳名(幼名),一般以“丸”、“代”、“法师”作尾。例如著名的织田信长乳名为“吉法师”﹑德川家康为“竹千代”等。乳名一般在元服行冠礼(视乎情况约在12至16岁之间)后就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正式的名字,称之为“正名”。武家子弟的正名一般为两个字,都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美德观念,如“忠”、“信”、“义”或是吉祥性的“胜”、“吉”等。不少武家家族都会有个别世代通用的名字,称之为“通字”(可能有多个,但很多时候为一个)。例如著名的尾张织田家就以“信”为通字,大部分家族男子的正名中都有“信”一字。

光荣游戏《信长之野望:创造》中就可设定以本名或是通称显示武将的姓名。(游戏截图)

不过,一般只有在正式场合才会使用正名,武士在平日尚会使用很多其他名字(一般称之为“假名”)。在亲族兄弟之间就会有“辈行名”的称呼,最原始以“太郎”、“次郎”、“三郎”这数字顺为年长至年轻的家族男子起名。不过后来辈行名的发展有不少已与排列没有固定关系,只是属于家族内一种特殊称呼。有些辈行名更会出现两个“郎”,如德川家康的“次郎三郎”等。

而对外人时,则会使用另一种“通称”。以“卫门”、“郎”、“佐/助”、“太夫”等作尾的名称都是常见的通称。以去年NHK大河剧的主角真田幸村(信繁才是其本名,“幸村”只出现于后世作品)为例,他的名称就是“真田源二郎(辈行名)左卫门佐(通称)信繁(正名)”。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习惯,会以不同的名字称呼这些武士。

NHK大河剧《真田丸》中真田幸村自报名号的说法。(互联网图片)

像真田幸村的“左卫门佐”一样,武士的通称有时是一个朝廷官职的名称。日本自7世纪大化改新以后,就模仿中国隋唐官制设立朝廷百官。虽然在武士主导政权的时代,朝廷的权力一落千丈,但朝廷官位仍然有一定吸引力。不少武者认为获得官位可以增加自己的名声,故此以官位的名称作为通称。但并非所有武士通称中的官位都是“实任”——正式由朝廷任免的官职。事实上很多官位都只是武士自己一厢情愿给自己“面上贴金”,完全没有经过正式任免。上述真田幸村的通称“左卫门佐”(从五位下)属于实任,是他在文禄元年(1592年)因功受封。但例如织田信长的其中一个通称“上总介”(正六位下)有不少学者就认为是没有任命的自称。

在各种日本作品中常见的“服部半藏”的“半藏”是个袭名。历代服部家的头领都称服部半藏,而为人熟知带领德川家康穿越伊贺的是服部正成。(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除了通称之外,有些特殊组织像忍者众等会起用一个各代头目通用的名称,称为“袭名”。例如忍者出身的服部家族,世代头领都称之“半藏”,故此服部半藏严格而言不是一个人,而是服部家的头领。在剧集、动画和游戏中经常出现侍奉德川家康的忍者正名是“服部半藏正成”。同理,风魔忍者的头领“小太郎”也是一个袭名,故此风魔小太郎也并非一个人(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墨家的“钜子”,道教的“张天师”)。现在日本艺能界仍然保留了一些使用“袭名”的习惯。

最后,除了这些世俗名称之外,有不少武士也会有“法名”。由于佛教在日本盛行,加上战乱之世生死无常,有不少经常出入于战场的武士会选择出家。这些武将出家后并非都就此遁入空门,而会继续活跃于战场上。而他们出家之后,就会放弃本名而使用持戒的法名。不少战国武将就以法名闻名于世,例如上杉谦信(本名景虎)、武田信玄(本名晴信)、大友宗麟(本名义镇)。

举个例子说,战国大名武田信玄的姓氏就包括以下多种可能性:“源(氏)朝臣(姓)武田(苗字)太郎(辈行名)大膳太夫(官名/通称)晴信(正名)德荣轩信玄入道(法名)”(注:只是为了展示方便,实际上没有这样称呼过)。有这么多种类的名字,战国武将的名字无疑非常难记。明治5年(1872年),日本新政府颁布了统一所有名称的命令(“従来通称名乗両様相用来候辈自今一名タルヘキ事”),自此日本人的名字才固定下来。

战国大名武田信玄的名号并列起来就非常长。(歌川国芳的《甲越勇将传》;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

更多日本习俗文章:

为什么日本僧人可以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