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僧人可以结婚?
撰文:释怀仁
众所周知,日本僧人是可以结婚生子的,正如早前红爆的日剧《朝五晚九》所说,日本的寺院是家族世袭的生意,不结婚生子是不行的。这并不是日本僧人才有的特例,在韩国、尼泊尔等地,僧人也一样可以结婚生子。
若要知道这个“传统”是如何而来,却不是很多人了解。日本爱知学院大学教授蓑轮显量对这个问题颇有研究,在此借教授的研究,与读者稍作分享。
日本和尚可以合法结婚,已有逾百年历史。明治维新后,政府正式发布公文,宣布出家者可不受世俗法限制,令不同宗派的僧侣都开始娶妻,并且成为普遍现象,也成为了日本佛教常态。虽然现时还有寺院有“清僧”坚持不娶,但终究已是少数。
实际上,日本僧人娶妻的历史,远早于明治维新。早期的日本佛教,已出现“官度”及“私度”两大僧人群体。私度僧往往过着身为沙弥但娶妻生子的生活,而官度大僧人中也有“即俗放贷,蓄养妻子”的例子。这个传统令日本佛教出家人与在家人的区别变得非常模糊。内中的原因,包括佛理上的问题、政治原因及寺院实际运作的考虑,可以说是包含了物质、制度、思想三个不同层次。
先说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佛教发展的主轴,在于法会与法理,而非戒律。一般认为,日本的佛教是在548年经由朝鲜的百济传入的,而由百济传入的佛教,则深受中国南朝讲经传统影响。南朝讲经传统在日本的体现,就是分为六时型、三时型和二时型等的“法会”。平安时期,希望整顿佛教发展的桓武天皇,鼓励各宗发展护国意识的同时,亦重视法会的发展。僧侣因而以能出席法会为荣,精练论义。结果,日本的佛教在早期已经形成重法会和教理的传统,贵族对于寺院僧人的期许,也只限于说法的才能和修验的功力,对于戒律也不那么重视。
另外,日本佛教有个传统,就是不太重视修可以减少色欲的不净观。稍曾涉足佛理的朋友都知道,佛教认为众生沉溺业海,而最难断绝的莫过于色欲。淫欲也往往令人难舍尘世,色魔之障不但会令我们为祸,更有碍我们醒悟。不净观法,本是协助世人走出迷津,直归觉悟的捷径,以求杜绝一切痛苦、过患的根源。但日本僧人却不以修不净观为重要功课,在思想上也是有利他们可以结婚娶子的一个根源。当然,日本也是有僧人重视不净观的,这就是他们当中还有“清僧”的其中一个关键。
再来是制度问题。平安中期以后,日本朝廷主要由源家和藤原氏执政,其中只有藤原北家系统的近卫家、鹰司家、九条家、二条家、一条家等五摄家才有机会登极为摄政、关白,其余贵族基本上难以上流,不少贵族子弟选择进寺院。从11世纪开始,一条院、大乘院等著名院家陆续成立。这些贵族虽然进入寺院社会,但仍想保有子嗣,寺院中的其他僧侣也默许这种做法。这些贵族本人一般住在寺院房舍,而妻子则住在寺院四周。久而久之,法脉图中也出现“真弟”、“真弟子”等称呼,以标示血缘上的亲子关系——也就是寺院内出现子承父业。
物质层面上,则是非常实务的考虑,就是要做到完成工作常务——这也是与制度有关。江户幕府在宽平十二年下令做成“寺请证文”,寺院成为保证居民身份的机关,僧侣成为幕府的基层官员。寺请制度下,僧侣主要任务是举行葬礼,这需要至少一到两名僧侣。为确保寺务畅顺运作,僧侣开始娶妻参与寺务,生子以作为寺院继承人。社会关注的是寺务问题,至于僧侣如何达成则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这些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综合起来,就造成了今日异于中国传统认知上的日本佛教徒。但中国僧人又是否真的“守身如玉”?这个问题当另文再议。
本文为来稿,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如欲投稿欢迎电邮至history@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