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问卷调查(上)】33%小学SEN生遇欺凌等不公 学者:好惊人
《香港01》与数个服务SEN家庭的非牟利组织及家长组织合作,于本年8月17日至9月11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校内融合教育的推行情况。
调查发现,本地公营主流小学有33% 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生家长指曾遭受不公对待,包括同学欺凌及教师出言侮辱;71%面临支援不足的窘况,中学数字亦分别达到近五成及四成。协康会发言人指,相关支援不足或致SEN生更易成为欺凌对象。
另外,有学者直言数字“惊人”,又指融合教育已推行20年,不应该再发生类似事情。
《香港01》联同明爱儿童及青少年综合服务、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乐teen会、协康会、特殊学习需要权益联会四个服务SEN家庭的组织、及家长互助群组合作,以网上及纸本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从SEN生及家长角度呈现融教在主流学校的执行情况。是次调查分小学及中学两部分,截至9月11日共收到388份有效问卷,答卷者主要为中小学SEN生家长、及25名中学SEN生。
调查发现,314份小学组问卷中,逾3成小学SEN生及家长表示曾在校园受不公平待遇,包括同辈欺凌、教师出言侮辱、被剥夺参与活动之权利等;中学亦有47.3% SEN生及家长表示有相似遭遇。记者跟进访问参与问卷调查的其中7位家长,以进一步了解实况。其中5位家长的子女现正就读于公营主流小学,两位的子女正就读于中学。7位学童主要患有自闭症、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ADHD)及读写障碍(读障)。
教师出言侮辱 纵容欺凌
7位受访家长中,4位均表示有相关经历。刚转校重读小二,患有ADHD、读障,及智商较一般港童低两级(有限智能)的进贤,在旧校的日常便是“被同学玩”;一次因覆诊请假,进贤跟妈妈说“好呀,唔使返学,今日唔使畀人打喇!”。
“佢好蠢,好似猪咁,教嚟教去都唔识。”<br> “你个仔系咪弱智?”、“你有冇脑?”
另有学校连教师也出言侮辱SEN生。家长Shirley正就读小三的儿子日朗,小一前已确诊自闭症兼ADHD。日朗理解力弱,中文科表现特别差,惜旧校中文科老师拒绝EP调适建议,故成绩一直徘徊在30至40分。更甚的是,Shirley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该中文老师竟私下向学生揶揄日朗“佢好蠢,好似猪咁,教嚟教去都唔识”。
育有自闭症儿子的马太和另一位患有读障女儿的妈妈袁女士也有相似经历,不过说话换成“你个仔系咪弱智?”和“你有冇脑?”。进贤和日朗所遇之事只属冰山一角,其余情况还包括没机会参加课外活动、旅行、表演等。调查显示,有20.4%家长认为教职员排斥SEN生。《全校参与模式融合教育运作指南》所载重视共融文化、政策与措施的“全校参与”原则,近乎荡然无存。
而家真系唔应该有咁既故事架啦!
学校漠视支援方案
调查又显示,7成小学SEN生亦面对支援不足,5成甚至因此而情况转差;包括自信心下降、不愿意学习、情绪愈见负面等。受访家长普遍反映学校不愿配合专家支援意见。
为配合“及早识别”和“及早支援”原则,已确诊的SEN生可获教育心理学家(EP)建议学习支援方案。现有支援普遍包括功课减量、测考加时或读卷、提供小组训练等。惟上述受访的7位家长中,有3位均表示学校教师漠视、甚至明确拒绝(EP)给予的支援意见。
进贤就读旧校时,接受最高层次支援。EP建议进贤除参加外购小组训练,亦要减少做数学功课等,惟老师大多没有配合。黄太忆述,进贤在旧校升小二时,校方曾于家校会议中明言,让进贤只需要做单数题目的数学功课,可是科目老师却每次都会要求进贤于小息时间补做余下的双数题目,并表示“其他小朋友都做得晒,唔可以净系做单数”。
EP亦建议中英文科测考提供读卷,让进贤可以听觉辅助理解题目。不过,校方称校政上小二起不为学生提供读卷,最多加时7分钟,测考时进贤只能硬着头皮做,更多是乱做,成绩固然“满缸红”。长期的失败压力,令三位学童都曾出现不愿上学的情况,最终只能靠转校觅支援。
《指南》列明,第一层支援其中一重点便是“学校可修改课业设计”,包括“多元化家课安排”因为“经常性的失败及个人的努力没有获得肯定,会对学生造成打击。”值得注意的是,以上3位家长的儿子制度上均接受第三层支援,实际上却连第一层的支援也未到位。融合教育的“及早支援”原则疑已沦为“门面工夫”之流。
支援成效低或促成欺凌
此外,即使有38.9%及47.8%小学SEN生家长表示正获功课及测考调适,自闭症及ADHD生需要的情绪及专注力等小组则极少,只有4.1%家长指获相关支援,职业治疗、感统训练等更买少见少。调查中便分别有两成及三成半中小学答卷者认为现有支援成效不彰,甚至令子女情况更差。
教育局每年为每名接受第二及第三层支援的SEN生提供1.3至2.6万元津贴,2016/17学年分别有119及125间公营主流中小学获一百万元以上津贴。但津贴如何适切地花在每名SEN生身上,受访家长及组织均表示“无人知”。可见融教执行现况正违背“跨界别协作”及“家校合作”两大原则。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乐Teen会服务主任朱丽英认为,除支援欠多元,课外班的人数太多亦影响成效。她举例指,教育局的“校本课后学习及支援计划”,旨在为清贫学生提供课后辅导,师生比例为1:8。朱丽英表示,若班中有两个读障生,导师或已超负荷,“他们可能需要个别读题、学写字,导师照顾了他们,便会忽略其他人,反之亦然”,她认为1:4是最理想。
服务约300多间中小学的协康会发言人、区域经理梁惠玲则认为校本与区本、课外与班内训练割裂,令自闭症学生即使在社交等训练中表现良好,也无法将之应用在班房内之实际环境,引致成效不彰。她指该会主力统筹的“喜伴同行”计划经验所得,将训练技巧及元素转移到教师及班房,能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惜非所有学校也乐意参与。
梁惠玲又指,支援不足或成效不彰会间接促成欺凌,她举例指自闭症患者主要缺乏“社交思考”力,例如不擅看面色行事,致行为表现令人觉得“怪异”,甚至得罪人,便容易成了同学间取笑和排斥的对象。因此她主张为所有SEN生度身订做学习计划(IEP),促进支援,惜据调查现时只有约一成多SEN生有IEP。
立法会议员张超雄认为,本港教育制度以学术成绩量度一切,对学生、教师至学校的赏罚皆基于此。例如学校收生不足便要面临“杀校”,学校便可能争相以学生成绩提升校誉,吸引家长报读。他指,若不停止以成绩作为教育重心,融合教育是“必然推行唔到”。
教育局回复《香港01》指,学校在建立学校共融文化、政策制订及实施融教制度方面,有越来越多成功例子。此后会继续举办良好措施分享会,让学校间互相观摩、探讨照顾SEN生的有效方法。对于欺凌现象及教师行为可能违反《条例》及相关《守则》;以至全面检讨相关制度时间表,局方则一概没有回应。
问卷调查其他结果;及SEN学生被学校劝退、转校需跨区上学的报导请另见:
【01问卷调查(下)】SEN生转校须跨区 4成父母感学界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