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边境垃圾山.二|我的污染,你的空气——跨境协作治理一大挑战
港深边境的香港一侧,长久以来兴建了不少诸如堆填区、焚烧厂、发电厂等厌恶性设施,对附近的深圳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一些人因而产生了刻板印象,认定香港“以邻为壑”。这种现象称为“邻避效应”(Not in My Backyard),而破除邻避的最佳方式就是建立平等参与、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可是,“一国两制”之下的香港和深圳并非普通邻居,两地政府的跨境协作治理仍然面对不少挑战。
“港深边境垃圾山”深度报道之二
邻居“多灾多难”
每日接收5,2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的香港新界东北堆填区(打鼓岭堆填区),自2020年起持续传出垃圾恶臭,严重影响一公里外的深圳莲塘居民的生活。他们长期投诉,问题有所改善,但未解决。莲塘一个小区的公共象棋桌旁,隔着棋盘上的楚河边界,几位居民对着《香港01》记者絮絮叨叨了许多不解和不满:“我本来觉得香港挺好的。以前我还给别人介绍我的家,说后面对着的就是香港的山,没想到‘友邻’变‘恶邻’!”、“我不明白为什么香港的环评连小昆虫、花花草草都顾到了,却没有考虑我们这么多人的感受?”
Jane在莲塘住了20年,早期曾经历过附近养猪场的臭味滋扰。Jane对《香港01》记者忆述,大约是在1995、1996年的时候,当时家中还没有添置空调,晚上睡觉时会打开窗户,结果常常在睡梦中被臭醒。有一次,她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坐公交车回家,原本打算向窗外张望看看身处何方,不料女儿却说:“妈妈你不用看,有味道了,就是到家了!”当时居民联同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投诉,经过交涉后,养猪场关闭了。
比Jane晚十年迁入莲塘的Linda姐也遭遇过养猪场臭味的“袭击”。那是2006年前后,港深边境香港地区开了个养猪场,每到傍晚就有臭味飘到莲塘;经过当地居民投诉、找香港特区政府交涉,养猪场终于关闭了,周边空气又变好了。“我们莲塘真是多灾多难!”细数那些维护呼吸新鲜空气权利的历史,Jane忍不住感叹道。尽管已经挨过恶臭,但Jane和Linda姐一致认为,现在垃圾堆填区的臭味比当年的猪粪味道更难挨:“猪屎臭我还勉强可以忍受,不就是农村的味道嘛。但垃圾场的臭是混合着化学的味道,闻着很窒息。”
“其实打鼓岭不仅有堆填区,香港跟深圳交界的一长条的边境地区,都有很多大型的厌恶设施。”徐鹏在莲塘置业不到一年,忍不住臭味搬到了福田区,讲起深港边境的治理问题头头是道。他是外地人,原本对于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没有太多认识,受到垃圾场的影响后,渐渐学着了解香港。“举个例子,屯门也有垃圾场,规模比打鼓岭的这个要大,旁边还有一个污泥焚烧厂,处理下水道的污泥。另外还有发电厂,还有罗湖口岸的大型殡葬城墓地,深圳湾的蚝排,就是养生蚝的竹排,布满了内侧几十公里长的海岸。”数着数着,他叹气道:“香港现在要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这怎么发展嘛?”
“符合标准”地臭
莲塘居民为了争取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几乎尝试了所有渠道,不断向深圳和香港政府发起投诉、反映问题。身兼打鼓岭乡事委员会主席的立法会选委界议员陈月明,就是莲塘居民透过内地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进行投诉的对象之一。2023年1月30日,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会议上,陈月明质疑特区政府对堆填区的监测结果一直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但当区居民反映“日日有臭味”,促请给出合理解释。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回应时表示,国家标准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规定,硫化氢及臭气浓度的地界标准值分别为每立方米0.06毫克及20(无量纲),并指“符合标准不等于没有味道”。
事实上,无论是深圳居民向香港环保署投诉的电邮答复,还是环境局在立法会会议的回应,同样都在强调“符合标准”。可是,“符合标准”却无法保障当地居民“免受其臭”。程序来来往往,回应千篇一律,臭味持续不断,长期受空气污染问题压迫的居民渐渐没了耐性,认定是香港政府漠视他们意见,甚至滋生了不少传言和猜测:“听说那边有一些地下加工厂,到了半夜没人监管的时候会做一些加工,有人反映说半夜三更的时候会有那种化学的味道。”垃圾山中时不时冒起的浓烟,塑胶工厂原址上建起的铁皮棚,口岸附近公路上的活猪运输车......这些都成为居民推理臭味来源的蛛丝马迹。有居民向环保署查询堆填区周边工厂的资料,得到的回复仍然是工厂排放符合标准,但基于隐私原因不能提供工厂名称——诸如此类的回答,更让居民怀疑工厂背后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环境局局长谢展寰于2022年7月14日回复立法会议员质询时表示,香港第二座焚化炉完全投入运作后,新界东北堆填区将会停收垃圾,转为接收建筑废物。然而,深圳莲塘居民并不相信香港官员这一说词:“这种话你是不可以信的,1994年(新界东北堆填区建设最初)时也是说用十年,时至今日20年都过了还在填,我是不可能相信他的。”另有居民表示,有香港莲麻坑村的村民向他抱怨过,港府在建一期垃圾填埋区时曾征求村民意见,承诺只会填埋建筑垃圾,不会有异味,并且只用十年;结果一用就是20年,而且填了生活垃圾,填了牲畜粪便,甚至于新冠疫情期间填了医疗垃圾,如今还在进行扩建工程。
港深两地政府给予莲塘居民的答复当中,不时出现信息不对称。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通过政务短信平台回复莲塘居民时表示,香港正在试点采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禽畜废物,逐步将禽畜废物转移至香港环保署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O·PARK1)和渠务署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目前转移处理量已达25%,力争2024年上半年不再运往打鼓岭堆填处置。不过,环保署的说法则是,冀在2024年当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二期(O.PARK2)开始运作后,逐步以厌氧消化技术处理所有禽畜废料,最终不再需要于堆填区弃置。
港深怎样协调
要打破质疑、杜绝传言、建立信任,唯一的方式是公开信息,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
深圳莲塘居民不解:明明他们才是最受香港新界东北堆填区影响的群体,为什么香港方面在兴建有关设施之前,完全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已经极力向深圳和香港政府的有关部门反映问题,为什么问题仍然无法妥善解决?——除了上述那些未经证实的揣测,他们也尝试客观地从港深跨境治理的维度寻找答案。他们猜想,其中一大原因在于两地政府的行政级别并不对等,因为香港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但深圳只是广东省辖下的“副省级城市”,后者较难直接影响前者决策。
莲塘居民甚至有些同情深圳政府:一边要处理居民层出不穷的投诉,一边又要硬着头皮与香港方面磋商,但顶多只能反映问题,而不能跨境解决,多少有些“两面不是人”。有居民向《香港01》透露,当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曾对他们说:“你们跟香港怎么吵我们不管,你们跟香港多吵点,吵得越狠越好,这样他们才能有压力嘛,我们政府也才能以此为素材,‘你看老百姓吵成这样了,都吵到你们这儿了’,这样我们才可以跟港府谈嘛!”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于2023年1月18日公布的《群众信访举报转办和边督边改公开情况一览表》显示,自2020年5月起,罗湖区政府、深圳市生态环境部门陆续收到莲塘臭气扰民相关投诉,而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案件。2021年4月,市政府成立处置工作专班,设置对港磋商组、社会稳定组、建设推动组、宣传舆情组等,推进香港在边境建设厌恶性避邻设施处置工作;2021年5月,深圳市领导与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会面,就处置香港厌恶性避邻设施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沟通;2021年9月,两地相关官员专门针对香港打鼓岭垃圾堆填区臭气问题召开会议。与此同时,深圳市港澳办负责人员多次赴北京向国务院港澳办汇报,争取指导支持;及后,国务院港澳办派员到深圳,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信息仍不透明
几经周折,港深终于建立环保合作机制,通过直接联络、每周通报、视频会议等方式保持沟通协调,并在深圳安装11套监测设备,同时委托香港民间组织提供香港方面的数据。
不过,《香港01》记者向环保署查询新界东北堆填区的巡查记录,但环保署未能提供相应记录,唯表示执法人员会按照香港法例对堆填区承办商的运作及其环保工作表现进行不定时实地监察。署方又强调自2022年年中起,驻堆填区人员会在天气情况许可下,每天以无人机进行空中拍摄,更有效监察堆填区的整体状况及运作表现。环保署亦已聘请专业承办商,利用无人机配合人工智能等科技协助,进一步加强对堆填区承办商运作的监管。
根据环境局于2023年1月提交予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的文件《新界东北堆填区改善措施》,环保署已经于堆填区的边界增设硫化氢的实时监测,并设立专属的网站向公众提供监测数据。不过,该网站上的硫化氢结果始终是0,三个监测点位也都放置在边缘位置。更重要的是,人能感受到的恶臭物质超过4,000种,科学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国际环境)一篇论文通过分析中国不同地区恶臭的大气扩散过程,根据理论气味浓度、食品风险和非食品风险挑选出头十种需优先控制的化合物,硫化氢仅为其中一项。
监测存在局限
2022年11月,深圳生态环境局罗湖分局招聘一个专业团队,在深港边界和新界东北堆填区周边进行气体监测,包括环境中的常规气体如二氧化硫、臭氧、颗粒物,以及与恶臭气体直接相关的硫化氢、氨气体。但内部人员透露,由于不被允许堆填区内部进行监测,所以监测仪器所能安装的位置离污染源仍有一定距离。他猜测,堆填区承办商会更清楚作业时间、运营模式等信息,因为堆填区的运营由承办商主导,环保署能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
除此之外,监测工作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臭味往往只有短暂的时间,当监测人员闻到臭味、想要拿出手持仪器进行测量时,臭味可能已经飘走了;只有使用在线监测仪器24小时不间断监测,才能捕捉到瞬间的气体超标,但目前只有采样监测具备法律效力。内部人员亦承认,监测结果存在部分超标,但由于两地对于臭气监测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所谓“超标”只是参考内地厂界排污的标准进行判断,同样没有实际的法律效力。
信息不公开的问题,同样存在于深圳政府。上述监测报告结果并未公开发布,《香港01》记者通过深圳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系统请求公开相关结果,被告知因涉密而无法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