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赚钱”再说“重建”  市建局已遗忘自身职责了吗?

撰文: 刘彦汶
出版:更新:

今年为市建局成立二十周年,行政总监韦志成在5月30日于网志上表示,今年是市建局的“收成期”,有八个项目已完成清场,并借此机会补充市建局的现金流。韦志成更称已提交未来五年的业务纲领,当中涵盖多个新策展的项目及已开展但未完成收购的项目,总成本超过1,000亿元,将会提供1.8万个住宅单位,是市建局自2001年来最大规模及开支最庞大的业务。回望过去,市建局一直强调要“收成”足够资金、稳定财政,方可提出更多重建计划,似是将着眼点放于逐利之上,而非以更新市区提升市民质素为本。市建局本末倒置的服务表现,实质上源自于他们作为公营机构,却又需要“自负盈亏”——尽管这是市建局“与生俱来”的架构,但亦不应见利忘义,将利润凌驾于本身的职责。

全称为“市区重建局”的市建局,是政府成立、专门负责为旧区进行重建及楼宇复修的法定公营机构。市建局前身为1988年成立的土地发展公司,主要是港英政府为解决楼宇老化而成立的自负盈亏公营机构,主责市区重建;其后因1997年金融危机,不少重建计划被拖延,截至2000年公司净资产只有2.9亿元。特区政府遂于2001年注资100亿元成立现时的市建局,同样以自负盈亏方式营运;起初,市建局因投入多个重建项目,在成立开头便累积多达30亿元的亏蚀,亦连续两年录得负资产。

乍看之下,市建局的营运颇为困难,但随着重建项目陆绩落成、出售后,这种情况不再出现。2005年,市建局的财务状况出现逆转,净资产同比递增,至2020年,局方的总资产已达530多亿元。

韦志成在网志中不停强调未来五年的重建计划会令市建局有庞大的财政负担,似有“扮穷”之嫌。(张浩维摄)

2017/18年度盈余达120亿元 最赚钱项目净盈余68亿元

韦志成形容今年为市建局的“收成期”,下年度或可向发展商招标,并向他们收取前期款项,以补充现金流,更不停在网志强调未来五年的重建计划会令他们有庞大的财政负担。确实,市区重建项目必须有足够资金方可成事,但市建局却经常强调他们有财政负担、重建项目对局方有财政风险等,似有“扮穷”之嫌。事实上,只要翻查市建局近几年的年报,其财务状况一目了然。

《香港01》曾于2016年统计,当时成立十五周年的市建局净资产为250亿元,且在短短的五、六年间,局方的资产已翻了一倍。在市建局成立二十周年之际,《香港01》再次翻查市建局2016至2020年的年报,发现每年年度盈余大部份均超过30亿元以上。至2017/2018年度,局方的年度盈余更高达120亿元,这个数字的年度盈余是自市建局成立以来从未见过的。虽然2019及2020年香港历经社会事件及疫情影响,局方的年度盈余瞬间下降至23亿元及1.17亿元,但因2016至2018年“大丰收”,累积盈余已达370亿元,是2015年局方累积盈余的一倍有多。

另外,市建局至今共进行超过60个项目,大部份已完成的项目均录得盈余。赚取利润最多的四个地产项目分别为净盈余68亿元的湾仔利东街/麦加力街项目“囍汇”、净盈余28.7亿元的西营盘第一/第二街项目“缙城峰”、净盈余17.8亿元的大角咀樱桃街项目“海桃湾”,以及净盈余16.7亿元的尖沙咀河内道项目“名铸”。当中“囍汇”及“名铸”均为近五年内落成的项目,而净盈余最多的“囍汇”亦是由市建局最常合作的发展商信和置业所投得。

湾仔利东街/麦加力街项目“囍汇”的净盈余高达68亿元。(张浩维摄)

再者,观塘市中心重建项目第二及第三发展区的第一期项目“凯汇”、公共交通交汇处、小贩市集、商场等均会在今年完工,而“凯汇”的平均呎价更达2.3万元或以上,加上商场、市集等租金,预计届时市建局的收入将会直线攀升。从市建局近年的财务状况可见,他们的财政压力并非如韦志成口中所形容般“充满挑战”,全靠重建旧区及兴建一般市民或未能负担的高尚住宅,每个项目赚取的利润可谓不少。

拥有收地“尚方宝剑” 亦可以极低价收楼

韦志成亦在网志上提及,将研究重建油麻地、旺角旧区,计划若开始进入项目储备阶段,市建局需动用上万亿元展开重建计划,并需将计划分开20个周期进行。他又称,在每周期局方需要动用庞大的财政资源收购旧楼,还要在不亏本的楼市环境下从发展商收取前期资金。诚然,油麻地及旺角区的旧区范围颇大,研究规划及重建所需的资金必然较为庞大。但对于韦志成称财务压力会来自于收购旧楼,这个论点则值得商榷。

市建局是政府成立的公营机构,并不属于政府任何部门,但神奇地,局方被政府赋予不少资源及公权力。在市建局成立的首五年,即从2002/2003年度起,政府通过预算,在其后的五年内分批提供共100亿元的资金。后来市建局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但日后若有需要,政府也会再向局方注资。另外,市建局的重建计划能够获得政府免补地价,免费获得“高空发展权”。最为人诟病的,是市建局可以根据《市区重建条例》和《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土地,以后者为例,如局方与业主无法达成收购共识,局方可向政府申请使用该条例将土地收归公有,收回观塘市中心重建项目第五期内的裕民坊便是其中一例。

除以上的特权外,市建局可以极低价向业主收购该土地或单位。例如,市建局在2006年开始为深水埗荔枝角道/桂林街和医局街项目进行物业收购,当时业主自住物业的收购价只有每呎实用面积3,894元。其后市建局与长江集团合作,兴建高级住宅“丰汇”,现时每呎售价为15,000至20,000元。不难看出,市建局在收购旧楼时的优势极大,比起发展商私人收购,市建局需动用的财政资源必定比发展商少。

韦志成称市建局将会研究重建油麻地、旺角旧区,预料需动用上万亿元展开计划。(罗君豪摄)

市建局已沦为地产商?

市建局前身为土地发展公司,政府成立市建局时将其设定为“自负盈亏”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这个设定下,却令市建局迷失了当初成立的本意。旧区重建目的是为了推动香港社区的可持绩发展,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而非将旧楼重建成高尚住宅,将本来的居民赶离该区,再将新建成的单位以翻一倍的价钱出售,赚取更多利润。从以上的调查中可见,大部份经市建局重建的旧街道,通通变成港人难以负担的“贵价楼”。即使是市建局与房协合作的项目,亦成了昂贵的私人屋苑,到底市建局所推动的是社区可持续发展,还是机构的财力发展?

市建局作为公营机构,拥有政府所赋予的公权力,不应将赚取利润作为首要目标,应要肩负社会责任及以市民为本。市建局在网页亦有写出他们其中两个理念为“以人为本”、“承担负任”,可惜多年来局方似乎未能秉持这两项重要的信念。适逢今年为市建局二十周年,局方对未来五年的规划亦已有想法,或许是时候将局内的工作方针拨乱反正,莫将自身沦为只懂敛财的地产商。

其他深度报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