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的女人.影评】错重点的女性内心剖析

撰文: 李美
出版:更新:

《心碎的女人》(Pieces of a Woman)的主角云妮莎.却比(Vanessa Kirby),在去年威尼斯影展荣获最佳女主角大奖,观众自然期待她的演出如何令人心醉、如何展现心碎。可惜,这出文艺片却摆错重点,以致大家都聚焦到一幕长镜头而非这位影后,加上其他角色设定太过脸谱化,剧情亦无太大出彩之处……总的来说,本片只可谓期望愈大,失望愈大。

云妮莎.却比去年在威尼斯影展荣获最佳女主角大奖。(《心碎的女人》剧照)

早前有《1917:逆战救兵》的长镜头震撼全球,怎料文艺片都赶上风潮。戏中一段长逾20分钟的、一气呵成无剪接片段,成为谈论此片不可或缺的话题,不少人都称赞该段拍得出色、演得精湛。问题是,这个长镜头所为何事?去到电影后半段,大家不难意会背后用意,惟有目的不等于有必要,其实沿用传统剪接手法,效果即使稍为逊色,依旧可达致同样效果;至于这里使用长镜头的缺点,相信大家观看时都会嗟叹:“太长太无谓!”实不相瞒,由于电影在Netflix串流平台上映,故笔者就“善用”1.25倍速功能,后来甚至加快1.5倍速快进此节!

本片的核心正是“心碎”的女主角如何在接受现实后释怀向前,切合了当今女权电影的风尚。(《心碎的女人》剧照)

所谓“心碎的女人”,乃指一位难产继而失婚的女人Martha(云妮莎.却比饰):她的心恍如她夭折的女婴般,在捐出尸体后被切割成不同碎片(作教学或展示用)。破碎的心如何复原?也是电影一大重点:方法不是诿过助产士失职,以及透过追讨赔偿来弥补;反正死者已矣,碎了就是碎了,一切唯有接受。这跟美国的《广告牌杀人事件》、日本的《告白》、韩国的《复仇母亲》等丧子片不同,重点不在以正胜邪来释怀,释怀应该诉诸自己内心,毕竟报仇成功也不能令死者复生。

+5

长镜头于此有何作用?就为巨细无遗描述难产过程,交代助产士Eva(Molly Parker饰)有否责任要负?跟香港习惯到医院产子,以至择定吉日生产不同,西方社会近年倾向在家分娩(Home Birth),原因包括顺应自然、节省金钱支出(其实是缺乏医保)、在熟悉舒服而非陌生的环境下迎接新生命,以及宗教理由等。在美国,每60名婴儿中就有1名是在医院外出生,统计显示2004至2017年间,相关个案大增77%。在家分娩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无法应变紧急状况,如须剖腹救胎或输血救母等;本片正探讨相关现象,警示孕妇及助产士必须慎之又慎—看到片末的压轴法庭戏,观众都明白长镜头用意,原来旨在阐明助产士已尽责提醒风险,只是Martha起初坚持不入院……

更多电影分析,请阅读《香港01》周报电子刊全文。

上文节录自第249期《香港01》周报(2021年1月18日)《《心碎的女人》错重点的女性内心剖析》。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49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全网封杀特朗普 左翼资本强势反攻右翼民粹

祝福抑或诅咒?西方民主能否通过科技的试炼

迁移社交媒体平台 不如取回资讯自主权

公帑怎么用 市民来决定 公民社会怎能没有参与式预算?

对话方方:被极左撕裂的中国需要包容

疫前已岌岌可危 旅游业亟待救亡

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数皆成“欧洲之最” 英国疫情何以愈演愈烈?

发展蹉跎多年 今终拉开序幕 北环线沿线住屋,谁来居住?

【科技.未来】满足五大关键需求 固态电池或助电动车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