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一周年】当移民不是选项 港人该如何逆境重生?
综观过去一年,香港经历的“反修例运动”几乎未曾间断。由起初200万人游行,到以颜色作区分的群体对立,再迎来数之不尽的暴力冲突,以及市民对于警方执法不公的质疑,统统贯穿着整场运动的每段脉络,更为身处这场风波中的港人留下烙印。为了平息乱局,全国人大早前正式决议通过授权人大常委会制定直接在港实施的“港版国安法”,惟此举进一步增添市民恐慌,更开始唤起对香港前途的担忧,在网络上搜索与“移民”有关的关键词频数更于短时间内飙升,恍如唤起一场“应否与香港走下去”的全民讨论,叫人不得不反思“究竟我们要如何走下去”。
承接上文︰【反修例一周年】国安法降临 恐慌下移民成唯一出路?
当移民不是选项
更务实地来看,对于不少港人而言,海外移民未必是他们当下的选项。毕竟,移民的风险成本甚高,不少人更可能选择留在香港继续生活,未必乐意飘泊异乡。故此,当选择继续留港生活时,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究竟当下社会严重的撕裂对立能够如何解决?如何与“香港”携手走下去,探索出一条适合港人的出路?
在呼吁港人移民自保的另一端,社会上也有人正默默呼吁港人留下,共同将苟延残喘的香港治愈。近期畅销的著作《社运心理学》创作团队Lo's Psychology心理学科普平台,便于其著作中提及,“我们若然爱香港,就应该跟香港谈恋爱,你深爱的人生病了,你绝不会离她而去,相反,你会希望能好好照顾她,直至她痊愈。”故此,我们不妨也思考一下,这片可能与你相处了数十载的土地,是否能说舍弃便舍弃,转身投入他乡的怀抱?
不可否认的是,目睹香港近年的状况, 社会的确生病了,而且病得却不轻。古语有言,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若要思考香港未来的出路,首要条件当然是认清社会现状,准确理解问题的成因,再提出可行的建议并加以解决。而观乎过去一年,相信最困扰港人的莫过于严重的社会撕裂,不少人更与朋友和家人因政见不合反目成仇。
“自我怀疑”是解决困局第一步
“要认清每个人掌握的内容都会有偏差,Self-Doubt(自我怀疑)永远都是解决困局的第一步。”陈濬灵咬牙切齿地表示,回顾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关系撕裂的主因往往在于各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所掌握的资讯可能有偏差,并且不一定是最全面和客观的。“按照我的观察,不同立场的人都深信自己才是真正守护社会公义的一方,并指摘对方是破坏者。然而,当黄蓝撕裂持续下去,我会疑惑香港会否因而沉沦。同时,当各人都互不相让,矛盾与困局也渐渐形成,双方的关系也会因而持续僵化下去。”
陈濬灵摇摇头,不禁慨叹起来,表示民主社会的精髓,其实在于能够包容与接纳不同意见,“你不能否认,即便是警察也好,示威者也好,白衫人都好,他们的一票都有被聆听的价值。”可是,当目睹社会严重撕裂,各方都开始容不下异见声音,“当大家都不愿意牺牲自己少少(立场退让半步),团结与凝聚力也会因此慢慢失去。”他盼望每个人在走向冲突之前,不妨先自我怀疑,问清楚自己是否全面正确,是否下错判断。若然很多事物都难以改变,他建议大家可以在仅余的选项中寻找共识,觅得出路。
Lo's Psychology心理学科普平台创办人Dr. Lo在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出,人类与生俱来的接收资讯的模式,再加上社会动荡的氛围,往往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他解释,人类在接收资讯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确认误差,即人类会倾向接收与自己想法一致的信息。“即使发现反方意见make sense(合理),人类都会倾向找理由反驳。”在这种情况下,他深信在充满情绪化的社会氛围中,各人接收到的信息的“偏颇性”,也只会愈趋严重。
而要修补撕裂的关系,Dr. Lo直言十分困难。他指出人类倾向与“同声同气”的人埋首,当看见朋友立场偏激,基于要维系彼此关系,他们未必乐意公开指摘对方,更不可能尝试走向敌方立场去思考。
不过,他不否认的是,社会上确实有部份人在处理资讯时,可能会较为客观,会尝试跳出固有立场框架。然而,他指这部份人只占少数,若要求全港700万人都舍弃立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是有违人类本性的,也是天方夜谭的想法。
“同温层现象的涌现,大概是我们都习惯了心理上的舒适吧。” Dr. Lo解释,由于人类长期处于同温层,思想行径容易偏激,不少决定也开始变得由情感主导。特别是听到敌方理据后,大多数都不愿意承认其合理性,第一反应便是直接采用“Blocked”(阻隔)作回应,而这种偏锋态度,往往都是关系撕裂得厉害的元凶。回想起反修例运动开端,新闻不时都会有社会极化及情绪化的报道,例如有年轻人与家人意见不合,选择离家出走;部份人更在社会气份刺激下走向极端,包括手持利刀在街头胡乱斩人;还有人选择了结束宝贵生命来对社会作出控诉。
的确,人类都是倾向依附相同理念的群体,更会倾向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批评性思维,动辄便批评敌方立场愚昧,坚信已方立场才是真理。Dr. Lo表示,在撕裂严重的氛围下,人类会有此观念是再正常不过。他举出一些理论来解释,表示人类与生俱来便有“自利性偏差”,意思是我们的本性会倾向将成功归功于个人特质,会不时替自己“讲好说话”,而吹捧自己“够理性”、“够客观”便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再者,他指出了人类的本性是具备“信念顽固”特质,意即我们作出决定后,便很难轻易将之改变。例如,当我们将自己归类蓝黄阵营后,大脑便不会再愿意消耗更多能量去改动立场,这是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大脑慢慢培养出的一种天性习惯。
颇为有趣的一点是,Dr. Lo提出了一个名叫“镜像感知”(Mirror Image Perception)的概念。这个概念指出,人类往往会认为自己是站在真理的一方,敌对阵营才是阻挠和平的始作俑者。当身处同温层愈久,人类的思考模式便会愈趋简单化,更会对敌方阵营存有更多刻板印象,撕裂也就会持续下去。Dr. Lo提出的这个概念,与提倡“自我怀疑”的陈濬灵不谋而合。
“手足之情”难成替代品
自反修例运动开始,不少年轻人都因政见而与家人关系破裂。在抗争者的论述中,他们都喜欢用“手足”来形容同路人。他们可能互不相识,部份更连容貌都未曾见过,惟基于大家拥有共同的理念价值。“手足”这个词语无疑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同时更为各同路人提供了共同迈进的推动力。不少年轻人更曾公开表示,与政见不同的血亲相比,觉得与拥护相同价值的“手足”一起更自在快乐。
“若果认为与同路人相处得更舒服,当然会更倾向与他们更频密走在一起。”Dr. Lo表示,人类生存往往需要一定程度的Social Support(社交支援),当抗争者无法从家人身上获得慰藉,转投同路人怀抱,当然也是无可厚非的决定。而每个人的价值观能获得他人肯定,无疑会提升个人幸福感。
不过,陈濬灵对于青少年处理“手足之情”却有一些担忧。按照他的观察,发现自从反修例运动开始,不少昔日以“家庭”为核心的保护网都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便是他们自以为拥护相同价值的“同路人”。同时,这个概念也因而产生“黄色经济圈”等衍生品。可是,他对于“手足之情”的营运方式充满疑惑,更对这种“同路人”关系不感乐观,认为不单无法取代“家人”的角色,而且其持续性也成疑。他特别担心失去家人支持的“手足”们,他们可能要坐牢,那在放监后的生活如何自处?抗争者们又是否愿意照顾他们余生?
无可否认,过往一年,社会冲突连连,不少人每天都处于撕裂状态,他们的精神健康情况绝对不容乐观。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主席黄仁龙早前出席立法会时更表示,未来的精神健康服务需求将有如“地震之后的海啸”。当我们选择留下来与香港共进退,以照顾香港直至痊愈,又怎可以忽视成功的先决条件便是每个香港人都必须保存健康的体魄,再共同努力坚持下去?
要保持一个精神健康状态, Dr. Lo表示,市民若感到精神崩紧,不妨可以“Take a Break”(休息一下),让自己暂时抽离一下,从而分散注意力,避免将自己陷入得太深,相信能换取更多的舒适感。惟他特别强调,市民纵然感到辛苦,也不应以“Quit”(放弃)的态度回应,认为这种态度比较消极,绝不是值得鼓励的做法。
要达至“社会复和”,陈濬灵则指出,大众在思考未来出路时,不妨注意四个事项。首先,大家都应拨出“时间”,好让双方都有空间沉淀,从而思考未来应该何去何从;其次,他认为“关系”也要得到充分处理,特别是不少市民在处理政见议题时,都要思考是否要牺牲人际关系;再者,他认为当权者也要负上责任,特别是要展示应有的勇气,尝试聆听更多反对者的声音,积极考虑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以还各方一个公道;最后,便是要理解清楚“世代之争”是人之常情,希望大家能学懂“尊重”不同意见,纵然子女可能视父母看法“老套”,抑或父母视子女思想“不现实”,惟大家也要理解不同立场也会出现“认知偏差”,绝不应全盘否定对方。
反修例风波一周年回顾︰
相关文章:
港版国安法〡约翰逊在港发文 称已准备延长BNO港人签证至12个月
上文节录自第218期《香港01》周报(2020年6月15日)《移民潮或涌现 再思香港如何走下去》。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或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