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一】深圳珠玉在前 香港创科人何去何从
香港和深圳两个城市各有特长,一个特长在金融,一个特长在科技产业。当擅长金融的城市努力发展科技时,这个城市的从业者会怎样选择?有人有非得北上深圳不可的理由,也有人在两边游走,游刃有余。本专题采访了五位从事创科的香港年轻人,以及一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开发科技产品、现在大学创科中心从事研究及生产的教授,让他们分享对这两座城市创科环境的看法。撰文:张梦莹
深圳怎么样?香港怎么样?香港有必要付出多倍努力追赶?还是继续发展自身优势?
林乐儿说,自己走的是非常典型的香港金融人道路——中学读理科,升入香港大学后修读经济及金融,毕业以后在金融企业工作。她读书的时候,政府还没有像现在般积极推动STEM教育,成绩好的学生要么读医科、法律,走专业人才路线,要么修读商科,将来投身商界,至于社会科学类,社会普遍认为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才会选读。
高分读医科、商科、法律,低分才读社会科学专业,似乎是香港升学的一大特色。这不仅是社会氛围的原因,也与香港的产业结构单一有很大关系。
香港一向有四大支柱产业(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支援服务),政府统计处去年5月发表于《政府统计月刊》的专题文章《香港经济的四个主要行业及其他选定行业》,比较了2007至2017年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优势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医疗产业、教育产业、创新科技产业、检测及认证产业和环保产业)的经济贡献表现及就业人数,发现四大支柱产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比重始终高企,2017年四大产业的总增加价值占GDP的57.1%,同期六大优势产业的相关数字只有8.9%,其中创新科技产业与十年前相比,只是由0.6%上升至0.7%,涨幅微弱,从事创科的人数亦仅由2007年的2.6万人上升至2017年的3.7万人,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增速令人不甚满意。
政府力谷 氛围有变
虽然从业人数未有太大增幅,但林乐儿感到近年社会氛围有些转变,愈来愈多人投身创科行业、开设初创企业,而不是一毕业就加入银行或大型商业机构等。她亦加入这个浪潮,在正职之外开启了自己的初创之旅。
她认为,这几年气氛会转变,是因为政府加大了提倡STEM教育的力度,学生毕业后衔接到相关工作的机会亦有所增加。
林乐儿的感受似乎反映出香港政府这几年“力谷”创科见效。近年,香港确实在创科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例如一向为人诟病的创科研发占GDP过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 2017年香港的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0.7%,内地同项数据为2.13%,美国则为2.8%,若单论城市,深圳科研经费投入占GDP比重高达4.2%),政府便设置了要在2020年达到1.5%。
不论是社会氛围还是政策目标,都印证着香港希望在创新科技的轨道上急起直追,但香港要发展的,到底是什么创科?或更根本的是,什么是创科?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教授及创新科技中心主任黄锦辉认为,从学术上说,创新和科技各有定义,创科其实就是“创意+应用”,创意指的是科技上的创新,是技术的维度,但只有科技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应用层面,创科行业经常讨论到的“互联网+”,就是指利用互联网这项科技与其他实际应用层面结合,例如“互联网+零售”、“互联网+出行”、“互联网+教育”,甚至“互联网+电影”和“互联网+文学”等。
这种科技与应用的结合,让创科发展不只惠及科技行业,还能改变不同行业的生态,为不同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产业结构单一的香港若能赶上这股创科浪潮,可带动六大优势产业等的发展,让产业结构变得多元化,本地青年未来就业便可有更多选择,不用削尖脑袋争做“中环子女”,可以按个人兴趣选择从事哪种行业,可以写代码、写剧本等。
继续阅读:
上文节录自第204期《香港01》周报(2020年3月9日)《深圳珠玉在前 香港创科人何去何从》。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